“注意看,老礦這套智能調速系統的讓加響應速度又提升了0.5秒!”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牛兒莊采礦公司智能集控中心,26歲的速邁時代青年技術員尚城鋒正通過遠程操控系統調整井下皮帶運行參數。這個入職不到三年的向智“95后”,已是老礦該公司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的技術骨干,他參與研發的讓加主運皮帶與儲裝運皮帶一體化管控系統,每年能為礦井節省電費80萬元、速邁時代降低人工成本55.8萬元。向智
在這座有著60多年開采歷史的老礦老礦,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讓加青年,正憑借創新智慧加速邁向“智能時代”。速邁時代
青春集結 啃下智能轉型“硬骨頭”
2023年,向智該公司面臨大系統技改項目建設難題——該項目需將原來的老礦直井提升系統改為斜井提升系統。與此同時,讓加該公司啟動智能化礦山建設三年規劃,速邁時代需跨越傳統礦山向智能礦山轉型的鴻溝。
井下設備老舊、數據孤島林立、專業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難題撲面而來。為此,該公司積極組建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劃分為智能掘進、設備物聯、安全監測等6個專項小組,30余名畢業于采礦、電氣、計算機等專業的青年骨干主動請纓加入。
工作室里,一面寫著“問題清單”的白板格外醒目,“皮帶運輸系統頻繁停機”“排水系統人工巡檢效率低”“井下瓦斯監測數據滯后”……這些從生產一線收集的“痛點”,成了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的首批攻關課題。
“最初連皮帶機的智能控制邏輯都摸不透,我們抱著圖紙在井下待了整整兩周。”隊員尚城鋒回憶道。
為攻克傳統皮帶運輸效率低的瓶頸,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的隊員們扎根現場測算數據,自主研發智能化皮帶控制系統。通過嵌入AI分析模塊,實現皮帶機根據煤流量自動調速,運輸效率提升30%,每年節省成本超130萬元。
礦井排水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是青年智能攻堅隊接手的第一個“硬任務”。傳統排水系統需要人工巡檢、手動操作,不僅耗費人力,還存在因響應不及時導致的安全隱患。青年技術員楊志杰主動認領了這個項目,帶著5名隊員組成攻堅小組,把“辦公室”搬到了井下泵房。
井下泵房潮濕悶熱,濕度常年在90%以上,電子設備極易受潮失靈。最初調試傳感器時,經常出現數據漂移現象。“那段時間我們每天下井12個小時,帶著防潮袋、密封膠一點點試。”楊志杰說。第22天,當傳感器連續72小時穩定傳輸數據時,一向沉穩的楊志杰激動地跳了起來,布滿煤塵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這套“智能一體化無人值守排水系統”最終成功落地,通過在水泵、管道上安裝壓力、流量、液位等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并傳輸至地面控制中心,系統可自動根據水位變化啟停水泵,實現了“地面一鍵操控、井下無人值守”,每年節約人工成本25萬余元。
如今,工作室的白板上,越來越多的問題后面被打上了紅色對勾,而旁邊的“成果欄”里,則貼滿了隊員們研發的智能系統運行截圖和專利證書。
聯盟搭臺 激活創新創效“強引擎”
“上周在公司對標學到的AI算法,今天就能用到煤流監測上!”近日,在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定期舉辦的交流活動中,隊員們通過“線上分享+現場實操”互動交流,碰撞出創新火花。
通過這種高效交流模式,隊員們解決了瓦斯探頭誤報、風門調節延遲等6項“老大難”問題,形成的標準化操作卡片已在全公司推廣應用。
該公司為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量身打造“三維成長體系”:導師帶徒傳經驗,由高級工程師手把手指導技術攻關;技術沙龍碰思路,每周聚焦一個生產痛點開展“頭腦風暴”;創新成果樹標桿,讓“智能一體化管控平臺”等成果直觀呈現應用效果。
“智能化轉型不是一兩個人的沖鋒,而是一群人的接力。”這是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隊員們的共識。隊員們通過“導師帶徒”“技能比武”等方式,讓創新基因在青年中代代相傳。
在這套成長體系下,“90后”隊員史建杰從“煤海小白”成長為智能通風系統的核心開發者,他主導的參數優化方案,讓礦井通風阻力下降15%;“95后”隊員李現行熟練運用機電自動化專業知識,在皮帶機機頭、機尾安裝語音報警電子圍欄裝置,入職一年就完成2項小革新。
如今,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已培育出7名“青年技術創新標兵”,團隊研發的12項創新成果在集團獲獎,2項成果獲河北省煤炭學會科技創新二等獎。
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隊員 尚城鋒
年輕人豈能甘于旁觀
起初,智能化技術多依賴外部團隊支持,我們只能邊看邊學。 但年輕人豈能甘于旁觀,我們將每次設備維護和系統升級都視為練兵場,從模仿操作到深度消化吸收,再到獨立優化創新,最終真正吃透了核心技術,針對礦井的實際痛點提出創新方案。 如今,我們已能獨立研發適配老礦井的智能化系統。這段經歷讓我深信:轉型之路,不怕起點低,就怕少了“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銳氣。 在一次次“從不會到會”的實踐中,我們將“別人的技術”轉化為“自己的底氣”,實現了從技術依賴到自主掌控的跨越式成長。
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隊員 李現行
技術突破藏在千百次的試驗里
在智能攻堅的戰場上,我們新一代煤礦青年深知,每一次技術突破都藏在千百次的試驗里。 面對井下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智能化設備的調試難題,沒有人退縮——有人帶著圖紙在井下蹲守數小時,只為校準傳感器參數、提升數據精準度;有人熬紅了雙眼優化算法,只為使掘進機的自動化效率提升20%。 我們用一次次的實踐印證了“試驗多一次,突破進一步”這句話,更用青春的銳氣打破了“經驗主義”的束縛,用創新思維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原來青年的力量,就是敢把“不可能”變成“試試看”,再把“試試看”做成“一定行”。
青年智能創新攻堅隊隊員 楊志杰
在煤海深處書寫“智能答卷”
剛接觸智能化設備時,我總會被“數據”“算法”這些詞難住。但我始終堅信,煤礦的未來不屬于“人海戰術”的粗放模式,而屬于“智慧大腦”的精準賦能。 于是,我跟著老師傅學現場經驗,對著說明書啃編程知識,把井下的每一處斷層、每一次瓦斯預警都變成系統里的參數。我靠著努力鉆研攻克難關,終于把“攔路虎”變成了“墊腳石”。 難忘第一次成功調試主運皮帶與儲裝運皮帶一體化管控系統的喜悅。看著屏幕上實時傳回的畫面,我忽然領悟:青春的價值,就是把“老煤礦”的故事用“新科技”講得更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