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海寧黃山村在黃灣鎮率先探索“稻蝦共養”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個村通過利用農田水域資源,忙每畝增打造小龍蝦與稻田之間的收元可循環生態鏈,建立“一地兩用、月底一水兩養、豐收稻蝦雙贏”的海寧新型生態養殖模式。
第一年,個村村里流轉了50畝土地“小試牛刀”,忙每畝增沒想到“稻蝦共養”就取得了成功。第二年起,村里逐步擴大面積,種養大戶也憑借過硬的技術,不斷取得好收益。到現在第六個年頭,黃山村“稻蝦共養”已經擴大到270畝。
在這種生態模式下,一年養殖兩季小龍蝦,種植一季水稻,蝦糞為稻田增肥,稻田為龍蝦提供良好生長條件,稻田大大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不僅降本增效,而且種出來的生態稻米可達到天然無公害標準。據了解,“稻蝦共養”模式下,每畝年產稻谷約1200斤,小龍蝦約300斤,實現每畝增收6000元左右,遠遠超過單一種植水稻或養殖小龍蝦的收益。
“當初引進稻蝦共養這個項目,一是看中它自身綠色循環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村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馬新華笑著說。村民如何增收呢?一是土地流轉有租金收益,每畝一年約一千元。二是基地提供崗位,村民家門口“就業”掙薪金。“每年4月底到秋季,是小龍蝦收獲季節,基地請我們的村民去幫忙捕龍蝦,一天能有300元呢!”而到了年底,“稻蝦共養”產出的生態大米還會慰問給村里的低收入農戶。
這幾天,村里正在策劃今年的龍蝦節,往年的活動引來了許多市民游客來到黃山村感受美麗鄉村、體驗農耕勞作的樂趣。馬新華也在思考“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接下來,我們計劃打造蔬菜基地、冷庫、現代化大棚,依托我們的美麗鄉村、稻蝦共養等資源,相信一定能做出黃山村‘農業+旅游’的融合特色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