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晨陽 實習生 王東麗 “喝點兒紅酒,小酌學網美容養顏、養生軟化血管。科學”“少喝一點沒關系,騙新還能預防冠心病。聞科”酒桌上,小酌學網你是養生不是也聽到過這樣的勸酒詞? 盡管酗酒的危害板上釘釘,仍有很多人相信少量飲酒對健康不僅無害,科學還有好處。騙新然而,聞科1月13日《自然—通訊》發表的小酌學網一項來自西湖大學教授楊劍團隊的研究,給愛酒人士的養生心靈雞湯潑了一瓢涼水。 矛盾:到底負相關 還是科學正相關? 在網絡上流傳的各類文章中,少量飲酒的騙新好處包括軟化血管、降低膽固醇、聞科控制體重甚至預防腫瘤等。更令愛酒人士歡欣鼓舞的是,一些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的研究也在為“適度飲酒”背書。 2019年發表在《自然—遺傳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飲酒量與2型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帕金森病、重度抑郁癥、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疾病呈“負遺傳相關性”。而2017年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一篇論文則聲稱,酒精攝入量增加與肥胖程度呈負相關。 部分研究中,飲酒量和疾病風險的關系呈現“J”形曲線,似乎提示存在一個“最佳”飲酒量,在這個點上,多種疾病的風險降到了最低,甚至比滴酒不沾的人還要低。這樣的曲線,就像給飲酒者的行為打上了一個美妙的“對勾”。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研究生薛昂立的研究課題是探究喝酒、吸煙、運動等生活習慣與疾病的因果關系。很快,他發現了不少矛盾的地方。 “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論文中,的確不乏飲酒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呈負相關的結論。但如果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進行因果分析,就會發現飲酒對那些疾病有風險效應。”他說,“這讓我感到很奇怪。” 進一步查閱文獻時,研究人員像偵探那樣察覺到了癥結所在。 迷案:誰在調查問卷里撒了謊? “你只能調查人,而不能用人做實驗——這是人類流行病學研究與動物實驗最大的不同。”論文通訊作者楊劍對《中國科學報》說,“在這種情況下,調查問卷就成了最常用的研究辦法,盡管它并不理想。” 漏洞就隱藏在調查問卷中。 英國生物銀行是迄今已建成的最全規模人類信息資源庫之一。全球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利用其數據探究基因、生活方式和人類疾病的關系。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超過45萬人的數據,其中約1.4萬人宣稱自己從不喝酒。有趣的是,數據庫同時還提供了這些人在英國醫院的就醫記錄。研究人員發現,在這1.4萬自稱“滴酒不沾”的人中,至少10%患過與飲酒密切相關的疾病,如酒精肝等。還有一些人在醫生面前說了實話,承認自己喝過酒。 問卷中還有一些涉及飲酒種類、頻率和數量的問題,如“多久喝一次酒”“啤酒、紅酒各喝多少”,結果有將近1萬人前面剛說自己近一年內喝過酒 ,后面就在各種酒的攝入量一欄全填了“0”。 “誤報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薛昂立說,“在我們分析的調查問卷中,10%~20%的人都存在這個問題。” 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有些誤報是研究人員檢測不到的。如果某人一天喝兩杯酒,在問卷中只報了每天半杯,那他的謊言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 奇談:戒酒的人反而生病了? 除了有意無意的撒謊,另一種更微妙的因素也在影響著科學家的判斷,研究人員把它稱為“時間縱向變化”。怎么理解這個概念? 問卷提問方式通常是這樣的:你喝多少酒(請回答近一年的情況)?也就是說,問卷收集的數據只能反映一年以內的情況。但英國生物銀行的問卷恰好還補充了另外一個問題:跟10年前相比,你喝酒是更多了、更少了還是維持不變?數據顯示,那些比10年前飲酒更少的人,疾病發病率要比其他兩組高出很多。難道戒酒限酒反而讓他們的健康狀況惡化了嗎? “你要想想:一些有飲酒習慣的人,這幾年突然少喝甚至不喝酒了,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楊劍笑道。 調查問卷進一步追問這些人減少飲酒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疾病”和“醫囑”。“這意味著,減少喝酒的這批人里,本來就富集了大量患有疾病的人。”楊劍解釋,“可見個體行為隨時間改變,往往會導致數據形成非常大的系統誤差。” 在矯正上述引起誤差的因素后,研究人員不出意外地看到,飲酒與多種疾病的“負相關”都消失了,與高血壓、糖尿病、缺鐵性貧血等疾病的“正相關”則開始顯現。 至于那個令愛酒人士心曠神怡的“對勾”——“J”形曲線,在剔除前后矛盾的數據后,也變成了一條乏味的直線。也就是說,疾病風險與飲酒量呈現單純的線性關系——少喝少得病、多喝多得病,非常簡單粗暴。 “我們現在基本可以確定,飲酒對健康基本沒有任何好處。而那些得出少量飲酒有利健康結論的研究,大概率是因為有人謊報了飲酒行為,或者因為疾病而改變了生活習慣。”楊劍總結道。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20237-6 《中國科學報》 (2021-01-13 第1版 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