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摒棄主流媒體紛紛開設了“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欄目,有啥業我們從中欣喜地看到,資源黨的發展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啥產并且在改革中不斷進步。觀念其中,摒棄很重要的有啥業一點是發展觀在轉變,并且正滲入和影響著包括國土資源在內的資源各個領域。黨的發展十八大召開在際,筆者認為,啥產當前進一步摒棄落后的觀念發展觀、樹立科學的摒棄發展觀,這對實現國土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有啥業指導意義。
首先,資源應摒棄拼GDP數量的思想,樹立比GDP質量的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但是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使經濟發展承受了巨大的生態風險,由此誘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發展觀必須從拼GDP數量轉變到比GDP質量上來,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走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內涵發展之路。
其次,應摒棄“有啥資源發展啥產業”的思想,樹立“未雨綢繆”的發展觀。近年來發展的實踐表明,依賴資源優勢發展的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過剩的事態已從傳統產業發展到新興產業,呈現出全局性或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態勢。此外,這種思想容易產生重開采輕保護,造成“資源拿走、污染留下,財富拿走、貧窮留下”的開發窘境。資源開發必須樹立“未雨綢繆”的發展觀,在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依據資源市場的長期供需形勢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研判市場需求,預測開采代價和產出效益。同時,進行礦業開發要把改善民生、提高社會福祉放在優先位置,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得到落實。
再其次,應摒棄依賴傳統資源發展城市的思想,樹立依靠戰略資源的發展觀。依賴傳統資源發展城市不可持續。礦產屬于非再生資源,隨著開采時間的推移,總要面臨枯竭。目前我國有118座資源型城市,有50多座陷入資源枯竭,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矛盾開始集中顯現,由此產生“資源詛咒”、“荷蘭病”。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必須從依賴“自然資源”的習慣思維轉變到依靠以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為代表的“戰略資源”的策略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城市經濟、社會與生態長期和諧發展的主動權。
最后,要摒棄人定勝天的思想,樹立人地和諧的發展觀。長期以來,“先發展后治理、邊發展邊治理”的觀念左右著地方的發展,在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上,“采易棄難、采肥棄瘦、采厚棄薄”,“竭澤而漁、殺雞取卵” ,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思想必須摒棄,進而樹立人地和諧的發展觀,堅持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實現人與人之間普惠式的發展。
(作者單位: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