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醫館投資者都在談創新,中醫談創意 談什么必須互聯網+,館運盲目上馬,營寧意自己不需要的可找項目,搞得人馬困頓,死也死無果而終,不愿目前大健康的中醫版塊異軍突起,無非是館運醫改這個風口來了,魚龍混雜,營寧意思緒萬千,可找躍躍欲試的死也死不在少數,無論是不愿民營醫院投資人,還是中醫診所老板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轉型并跨資源,館運但是營寧意很多人對轉型是有極大的誤解的,認為轉型就是要大變樣、大換血,實則不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可以轉型?創新?純屬扯淡,這些都是極左極右的思維意識,中醫館從從全科到專科算不算轉型呢?從傳統模式到智能化是不是轉型?從投資診所到投資養老機構也是一種轉型?醫館長告訴你所有的創新就是基于原有基礎上的整合資源,在取舍之間找到自己的強勢競爭優勢,這才叫創新,一成不變那是等死,轉型變化太大也不會死,而是要有相應的團隊跟上,如果只是一廂情愿的創新,那也是等死。總之一句話面對市場,要敢于亮劍,不能等死,學會找死,坐在館里你看不到外邊廝殺的夕陽有多么美。
中醫館的開展的確是存在很多問題,很多投資人,得了先機,但最終卻被淘汰,這真怪不得別人,也別怪別人嘲諷,目前來看很多縣級別的中醫館,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沒有按照中醫館的問題來解決問題。
第一:隨著中醫藥的改革,國家放開了中醫藥的嚴格管制,給予的利好條件很多,一邊是國家嚴格控制輸液和抗生素的臨床使用,處罰力度大,切斷了不求上進的小診所的收入來源,一邊是醫改的兩票制,否定了醫院,藥店以藥養醫,養店的錯誤路線,有國家統一采購,降低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那么看病難的問題就給了中醫館提高服務的機會,而這個機會致使很多民間中醫館發現了機會,但是你看看你的中醫館里有服務么?既不能保證一名老中醫入住,又不能解決醫藥費偏高的問題,這機會給你干嘛用呢?
第二:中醫館的體量如同打拳擊,是段位相同的拳手之間的競爭,中醫館的段位實際上是要和中醫院,醫院來競爭的,地方政策限制診所很難納入醫保,這也給予了中醫館更多的生存空間,并且將,推拿,正骨等等項目逐漸納入醫保范疇,這種利好情況,你卻熟視無睹。從體量上應該明白你開的不是一家診所,而是一家小型的醫院,應該學習莆田系的人員管理配置,而不是開了一家藥店,或者大版本的診所,所以從思維意識上就大錯特錯了。
第三:很多中醫館模仿醫院的套路,設置名老中醫的天價掛號費,這未嘗不可,但直接暴露了一個問題,中醫館給老中醫的薪資待遇,成了中醫館最大的成本,同時嫁接給患者的依然是高價位看病的結果,造成后期引流難,留醫難的弊端,隨著中醫藥行業監管嚴格,限制條件多,靠服務收費賺大錢越來越難,所以中醫館的從技術的結合上一定要有長期發展的意愿,不要形成掛診醫生滿天飛,看病治病又成了一種簡單的交易,患者心寒,一切都是虛假的繁榮。
第四:隨著醫改后,診所數量太多,中醫門診雨后春筍,中醫館之間競爭壓力逐漸過大,顧客流動頻繁,如果不去建設醫館的口碑,醫生的個人IP流量,想留人是很困難的,所以競爭帶來的結果是優勝劣汰,中醫館作為一個體量比較大的單位,是一定要有階段性的戰略的,如果你只是想迅速暴富,建議你離中醫館遠點,以免血本無歸。
第五: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很多慢性病患者被養生保健機構分流,很多中醫館容易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在專科定位上東抓一把,西抓一把,盲目學習所謂的套路,但卻忘記了自己是醫療體質,醫療的本職工作是建立康復后的喜悅,建立患者康復后的口碑,而不是用什么所謂的套路和模式,道和術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那一家中醫館很容易做成四不像,重技術,輕套路,這才是醫館的著重點,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復制,或者并進來某種資源,這種結合是有天然的矛盾點的。
第六:中醫館始終要明白一個問題,你做的是醫療行業,如果不夠細膩的人員或者管理漏洞,很容易會出現風險,而健康行業是不能出現一點瑕疵的,100--1等于0,在醫療行業屢見不鮮,所以一定要對人員進行集中管理培訓的。而這種培訓看似沒作用,實則對團隊的素養和成長是很有用的。
第七:中醫館的專科定位基本在這幾個方向下手:拔罐,推拿,正骨等等,大多都是針對低技術層面的疾病治療,這些漫天飛的市場狀況,就要求專科的定位一定是要調研市場情況的,如果盲目跟風,無法吸引更多患者,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競爭,價格和價值的問題暴露無疑,對后期形成中醫館風格,一點都沒有幫助。
第八:是坐著等死,還是到市場上找死,作為運營策劃來說,所有的問題都在市場上,而不是在店內,如果一家中醫館只依靠名醫來當做宣傳手段,缺少更多的推廣模式,那么這個中醫館就很難打開思路,讓中醫館擺脫困境,從開中醫館那一天,就應該具備了銷售能力,宣傳渠道建設能力,就要開始人員搭建的問題。
第九:開一家中醫館,單純從中藥飲片上獲利,從方劑上獲利,往往覺得這就可以萬事大吉的投資人很多,但是經營模式過于單一,手段也比較落后,沒有抓住更多新的盈利點,從大的中醫館切入這個渠道來看,中醫館是需要深入更多的上下游資源的,如果你沒有一手資源,忙活來忙活去都終將是一場空,畢竟有一大群團隊是需要吃飯的,這就造成了有很多主線想去抓,但是資源不夠匹配,也就是很多人進入中醫行業蒙了圈,容易進來不容易出去的原因是,門路太多,搭建的渠道太多,不知道如何破局了。
第十:隨著國家對中醫藥飲片的嚴格管理,中醫藥的飲片逐漸會透明化,渠道競爭也白熱化,再加上醫生資源的匱乏,這些成本的增加都會讓中醫館成本逐漸遞增,價格空間越來越小,單靠賣幾副藥賺錢的確是不容易的,醫館長大致核算了一下,中藥方劑的盈利比在整個醫館里只有百分之三十五,那么問題來了,其他部門例如:中成藥組,專科組,產品組等等一系列的開發,運營是會存在良莠不齊的,這些部門都是需要強化的,再加上引流,拓客的能力直接決定了,進入中醫館的管理者會陷入一個被動的局面,除非你有一個好的團隊,所以你看,當下一個中醫館的開設一定看好人力資本,沒有好的運營者,一切都是空談。
中醫館的未來一定會異軍突起,這點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中醫館的問題卻多種多樣,沒有良好的運營,沒有好的團隊,我相信你開中醫館就是一種煎熬。
作者及來源:醫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