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5月17日關注中國敦煌莫高窟所面臨的美媒文物保護困境。文章指出,游客雖然這些歷史遺產經歷過自然和人為摧殘,過多國古但最終還是令中臨新被保存了下來。現在,代佛雖然對它的教石保護力度很高,但莫高窟又面臨又一項威脅——游客過多令其難堪重負。窟面
報道稱,威脅幾個世紀以來,美媒敦煌莫高窟在地震、游客洪水、過多國古沙塵暴等自然以及人為的令中臨新摧殘之中保存了下來。如搶劫者一般的代佛歐洲探險家、白俄羅斯士兵,教石均曾在這里留下印記。窟面如今,在中國推行新“絲綢之路”計劃的背景下,這個石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得益于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所做的開創性工作,莫高窟也成為中美在中國文化保護方面展開合作的典范。
然而,這些脆弱的有的甚至可追溯到4世紀的精美壁畫,正在面臨另一項威脅——游客和利益追逐者所帶來的威脅。
致力于經營、保護和修復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在過去的100年里,莫高窟大部分的損毀屬于自然原因,但是游客的到來也會打破洞穴內原有的平衡。頻繁地進出會改變石窟內部的溫度與濕度。人體本身也會攜帶微生物,如果這些微生物開始在洞穴之內生長,后果將不堪設想。
2015年,110多萬名游客到訪于此,人數比上一年多出40%,相當于過去20年人數增長20倍,大多數游客為中國人。
根據蓋蒂保護研究所專家的建議,敦煌研究院首次嘗試控制游客數量為每日3000名,但不久便意識到,正如王院長所言,“這樣的人數限制并不會阻止游客的到來”。隨后人數限制提升至每日6000名,然而在七月至十月的旅游旺季,游客數量通常會超出該限額。
為了緩解如此壓力,研究院要求游客提前登記,且在游覽之前,在全新的游客中心觀看20分鐘關于敦煌及莫高窟歷史的電影。隨后,游客將被帶入40個經篩選后對公眾開放的洞穴,且為了保護壁畫不受照相機閃光燈的損毀,洞穴內禁止拍照。
不過,報道指出,游客增多的潮流可能不是敦煌研究院所能抵擋得住的。一些開發商正大力打造游客服務設施,希望能從旅游熱潮中獲益。為“蓋蒂保護研究所”工作、過去28年持續訪問并在莫高窟中工作的納維爾(Neville Agnew)表示,這里的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巨大的商業壓力,很多對開發有興趣的人可能希望游客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