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去年大選時便提到將針對三大議題與中國進行合作,既競解嗎其中就包括了氣候變遷。爭又中坐
就在拜登上任後,合作候變美中關係雖然矛盾檯面化,美大和但美國仍保留了可以和中國商議合作的下來空間,就在本月中旬,談氣拜登就指派特使凱瑞(John Kerry)前往中國上海針對全球氣候變遷進行會談,算種這是既競解嗎拜登就任後首位出訪中國的官員,但卻沒有受到太多輿論的爭又中坐矚目,主要原因除了是合作候變因為氣候變遷議題的侷限之外,遠在華府的美大和美日元首高峰會(拜菅會)吸走了國際目光。
難得在氣候變遷合作共識的下來美中兩國
不過,凱瑞前往中國一事卻有著深層的談氣戰略意義,美國不但與中國特使解振華發表了「美中氣候危機聯合聲明」,算種兩國更針對全球氣候議題有了合作共識,既競解嗎雙方就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巴黎協定》取得共識,也商討了各種減排及溫升限制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美中都全力支持下一階段的氣候議題談判,包括將在本週舉行由美國主導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以及取得支持《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大會的共識,顯然這次會晤有獲得具體成果。
當然,外界都相當關注美中關係的演變,而不是他們就氣候變遷的討論,主要原因在於,幾乎同個時間,拜登與菅義偉發表了美日聯合聲明,除了宣示雙邊進入韌性的夥伴關係之外,更對於臺海形勢有了具體共識;此外,就在凱瑞出訪中國之前,拜登指派代表團訪問臺灣,成員不只有好友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還有橫跨兩黨的前任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及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如此細膩的政治安排無非就是要傳遞美國對臺灣民主與安全的堅貞承諾。
因而,在3月中旬美中高層會晤不歡而散後,美國該如何就氣候變遷去展現「既競爭又合作」的對中政策?以及從這次凱瑞訪中背後的用意又為何?這都是值得探究的面向。從正面來看,美中兩國不但就全球氣候變遷議題進行了討論,也發表了聯合聲明,有了接觸也取得共識,這對當前雙邊日漸脆弱的關係而言,確實是難得的畫面,至少些許緩解了政治對立的氛圍。

拉中入多邊,美國為的是展現外部制衡能力
但細看凱瑞的訪中行程,可以發現美中之間矛盾已經大到難以遮掩。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傾向用傳統外交談判模式來應對美國議題合作模式,這從凱瑞訪中行程安排便可窺知一二:中國副總理韓正僅以視訊模式與凱瑞會談,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但沒有接見首位到訪的拜登官員,更在期間參與了歐洲氣候峰會,外界認為這是中國給美國吃了軟的閉門羹,要讓凱瑞難堪。不免讓外界質疑,幾乎走向全面對抗的美中關係,議題合作模式是否存有意義?而這樣的脆弱性合作又能維繫多久?。
拜登上臺後,美國對外戰略藍圖日益清晰,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甚至籌組抗衡中國的聯盟,拜登國安團隊上任不到兩個月就馬不停蹄的造訪歐亞地區,以及有系統、有次序安排各種層級的會晤,圍堵中國的用意相當明顯;同時,中國也是有所準備加以因應,積極拉幫結派,收割過去投入的經濟紅利,積極醞釀反美聯盟。
對拜登而言,他必須讓美國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維持領導地位,這攸關著他在大選時的政見承諾,以及推動美國乾淨能源政策的決心。因此,美國要展開氣候變遷政策的合作對象,不只有中國,凱瑞早已拜會英國、比利時、法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及孟加拉等國。
中國不是唯一也不是首重,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將中國引入美國所主導的多邊合作場域,這是拜登落實「多邊主義」及「雙邊合作」的戰略思維,美中氣候危機聯合聲明的重點在於下一輪的全球氣候峰會,以及年底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
持平而論,美國種種的外交動作,就是要讓中國清楚了解,美國不會讓中國有太多談判議價的空間。美中競合關係是呈現「競爭大於合作」的格局,這並沒有改變,反而值得持續關注的是,兩大國針對全球議題的脆弱性合作會否輕易破裂?
或許在拜登的外交策略中,並不是要與中國爆發全面衝突,首要目標是以防止中國破壞國際秩序與現況為重,不過,中國一再以戰狼外交手段來因應外部挑戰,美國也會不斷向中國展現她「外部制衡」(External Balancing)的能耐,美中關係走向不歸路且難以緩解。
延伸閱讀
- 拜登就職後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氣候」躍升為僅次於防疫的優先議題
- 世界各國紛紛表態,臺灣今年是否也該宣布碳中和目標?
- 拜登與菅義偉會面提及臺灣,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臺日安保」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