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馬燦、廣州公布實習生趙鑫嬈、市消訴量通訊員穗消宣報道:在直播間,大消消費者買到假貨后被拉黑;保姆出意外一天沒上崗,費典要解約就扣3000元。型案3月11日,例直廣州市消委會舉辦2022年“3·15”通報會。播帶會上公布了2021年全市五大投訴熱點及典型案例。貨投
主播良莠不齊待規范
消費者曹先生在某手平臺的驟增直播間看到一網紅主播介紹“性價比之王”的某品牌重工羽絨服,宣稱是廣州公布符合國家標準,含絨量超過90%。市消訴量在主播一番天花亂墜的大消宣傳攻勢下,曹先生花288元購買了一件。費典貨送到后拆包一看,型案曹先生發現外套的例直內里只是由絲棉填充,根本不是羽絨。事后,他要求退貨后被拉黑。
直播帶貨投訴量驟增,主播良莠不齊待規范。廣州市消委會表示,近年來直播帶貨的銷售模式備受追捧,但隨之也引發直線上升的投訴潮,其中直播間主播的虛假宣傳、商品售后無保障、不按時發貨等問題最受消費者詬病。
據統計,2021年廣州全市消委會受理直播帶貨的消費投訴共2106宗,比2020年增長了三倍多。與在傳統電商平臺購物相比,通過短視頻或社交平臺等渠道購物發生糾紛的消費者,普遍面臨主體難找、證據難尋、渠道不暢等困難,此類案件的調解成功率也偏低。
預付消費是維權痛點
消費者韓先生在某知名健身品牌力某健的天娛門店辦理了兩年的健身會員卡,獲贈一節免費的私教體驗課。在體驗課結束后,銷售人員極力推銷,韓先生一時沖動又購買了60節私教課程,價格為21000元。但就在購買后幾天,韓先生就接到工作調動通知,需派到深圳長期工作,于是他馬上向力某健提出解約要求。但對方一直拖延,遲遲不答復。
當前,預付式消費模式已經滲透到消費領域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商家熱衷于以各種名目鼓勵消費者進行預付式消費。大量的預付資金缺乏監管,給消費者帶來極大風險。從2021年的投訴情況來看,預付式消費依舊是痛點和難點,不少知名企業也在2021年宣布退出市場或突然結業,導致相關投訴較為集中地爆發。
家政服務業待加強監督
消費者蔡先生在某家政中介平臺(下簡稱“平臺”)物色保姆。蔡先生挑選了薪酬、資歷都符合要求的甘阿姨。始料不及的是,平臺告知保姆甘阿姨受傷住院短期內無法到崗。于是他向平臺提出解除合同退回款項要求。平臺認為,按照合同約定,若解約將扣除蔡先生3000元費用。雙方協商半個多月未果,蔡先生遂向消委會求助。
家政服務行業的投訴也是去年的熱點之一。廣州消委會表示,在處理家政服務相關消費投訴過程中,消委會發現家政公司提供的合同“范本”存在不利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合同條款。消委會呼吁,有關部門應重視家政服務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盡快出臺相關服務標準,完善服務合同范本,充分考慮家政服務法律關系當中各方的權利義務平衡,規范和整頓家政行業的“潛規則”。
編輯: 寶厷
來源:金羊網
【來源:金羊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