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國家物價調控政策下應聲回落的糖價態勢頭入糖價,近期再呈上漲態勢,再呈白糖期貨合約價格甚至逼近了去年11月初的上漲手歷史高點。糖價的調控反復一方面說明了之前穩定物價的政策措施確實發揮了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物價調控的從源艱巨性和長期性。
物價是糖價態勢頭入民生水平的重要體現,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再呈價格是上漲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信號,一方面反映了供需關系,調控一方面也在調節供需關系。從源正如廣西湘桂糖廠的糖價態勢頭入朱經理所言,大家都在這個價格下進行交易,再呈說明這個價格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食糖的上漲手價值。
在前期國家嚴厲打擊游資、調控穩定糖價的從源政策背景下,應當說游資炒作導致的糖價中的“泡沫”已受到了強力擠壓。此時糖價再度上漲,說明糖類產品的供給端或者需求端出現了問題。
調控物價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必須在漲價的源頭找原因。事實上,去年以來干旱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甘蔗減產以及制糖成本上升、甘蔗出糖率降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糖的供需缺口。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在調控價格時更多考慮供求雙方的特殊情況,“對癥下藥”,而不應將物價調控簡單理解為短期內的打壓物價。否則只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正常循環,既讓企業無錢可賺,不敢生產,又導致“谷賤傷農”,最終還是會造成供求失衡,價格大幅波動。
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企業成本水漲船高,這些因素推動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合理的。針對這種情況,物價調控就應從補貼農民、降低企業成本入手。而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條件,周期性較長,農戶抵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的抗風險能力較差,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這些政策也許短期內難以對價格波動起到明顯的調控效果,但有利于從供需源頭入手,熨平價格的周期波動,避免農產品價格調控進入“調控—降價—漲價—再調控”的循環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