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版本的何提《國家醫療保障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技術規范》,其中關于預算點值計算內容,法則提到了一個很多人陌生的何提名詞:羅默法則。
羅默法則揭示了醫療資源供給可創造需求,法則供方的何提引導易形成對資源的過度利用。
即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每增加1個,法則職工醫保住院率與居民醫保住院率分別增長11.6%和5.67%。何提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仇雨臨教授的法則結論。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是何提影響醫保住院率最主要因素——而其他包括收入水平、人口老齡化等,法則與住院率的何提增長相關性不顯著。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法則羅默法則(Romer’s Law)是何提基于羅默等人的統計研究而總結的一種統計關系。羅默的法則結論是每千人床位數和每千人住院天數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換個說法就是何提床位數增加,導致住院人數增加。床位供給創造床位需求。
從2019年1月發布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研究,結論很相似:中國門診率低于世界平均值,住院率卻高于世界平均值。2016年,全球門診率為人均5.42次,中國5.17次;全球住院率為人均0.1次入院,中國0.14次。(注:住院率=住院人數/總人口數,即每個人平均住院次數)
中國的住院率在2008年之后急速增長。2008年,中國住院率(注:此處的住院率=年住院人數/年門診人數)為8.7%,2017年,增長到17.6%,十年的時間,住院率增長一倍。
小心,羅默法則還只是個統計關系,不是因果關系。因此還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羅默法則是否意味著供給創造需求?
2、 如果第一個問題成立,那么是什么導致的,供方誘導需求?
3、 供方誘導需求又是如何產生的,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有學者認為,這是之前的供給短缺導致的。最典型的是某些大型醫療機構,在全國或區域內出名,導致大量的非本地患者就醫,那么床位數相對短缺,而床位數的增加,也未必能滿足所有患者需求。所以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在建設沿城市周邊的大型醫療機構,譬如某某分院,以滿足本地和外地患者的需求。
當然,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加強,早診早治也深得人心。尤其是腫瘤的診療,隨著癌癥早篩的加強,那些早期被發現的癌癥患者得到了診療,包括后期的健康管理等,也促進了床位的使用。還有,隨著國家放開生育政策,那么這樣的非病理住院需求也會增加。
不過,還有學者認為,羅默法則就是表明有過度醫療。最典型的證據就是醫生收入和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人數,平均出院費用等指標有關。那么在醫患雙方專業不對等的情況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措施不可避免。
甚至在此過程中,醫患雙方還會達成默契,住院過程中,多開幾個藥、多做點檢查,反正是住院醫保統籌支出,相對于門急診的自付比例更優。對于醫保資金的利用,則存在風險。
而且在干預過程中,個性化診療的概念讓醫保管理變得無所適從。醫生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占據了權威的地位。
以上所述,大家估計已經明白,本次DIP規范中為何提到羅默法則。即在醫保資金的管理過程中,既要確保資金的安全,又要保證資金利用的最佳效率,那么找到一個醫保、醫院、醫生、患者都能接受的醫療方案,現在的大數據分析就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一旦實施這樣的醫療干預,對于臨床來說會有什么變化呢?有人說沖點,而我卻認為消極應對新方案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做得多不見得掙得多,那么不如少做點。這樣得情形在未來的基層機構會更明顯。
當然,如果大型醫療機構的效率越來越高,基層機構越來越少,那么整個醫療行業將變成寡頭壟斷。這樣對患者是不利的局面。或許不同等級醫療機構自由組合在一起,可能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羅默法則的推出,對醫務人員的收入會有如何變化,我們仍需要觀察。
來源:諸任之談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