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活性污泥;污泥膨脹;誘因
0.引言
活性污泥法自1914年被A1dern和Leekett發明,活性由于其經濟、污泥可靠的膨脹優勢而得到廣泛應用,并隨著實際運行產生了階段曝氣、誘因漸減曝氣、活性AB工藝、污泥A/O工藝、膨脹A2/O等系列變形工藝,誘因但無論是活性哪種改進的活性污泥工藝都會發生污泥膨脹現象,并且活性污泥膨脹現象發生非常廣泛,污泥活性污泥膨脹能夠降低污泥沉降性能,膨脹影響出水水質。誘因因此污泥膨脹成為活性污泥法困擾人們最大的活性難題之一。
1.活性污泥膨脹概述
活性污泥膨脹是污泥指污泥體積膨脹,含水率上升,膨脹不易沉淀。Eikelboom按污泥絮體平均直徑的大小將污泥分成大(500μm)、中(150-500μm)、小(15Oμm)三個等級,絮體尺寸不同的污泥,其界面沉淀速度有很大差異。污泥的沉降性能主要靠污泥容積指數(SVI)來描述,良好的活性污泥的SVI值小于100ml/g【1】。
活性污泥發生膨脹后,由于膨脹污泥含水率高,不易沉淀,造成污泥流失增多。活性污泥膨脹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判定【2】:①絲狀菌引起的污泥膨脹中,絲狀菌總長度大于lx104m/g等;② 污泥松散,污泥體積指數較大,一般認為SVI值超過200則標志已產生污泥膨脹;③沉降性能差,區域沉降速度小。
1.1活性污泥膨脹特點
膨脹污泥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發生幾率高。據統計,,在美國60% ,德國50% ,意大利50%的污水廠存在污泥膨脹問題。我國的絕大多數活性污泥法工藝的污水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泥膨脹現象;二是普遍性強。污泥膨脹現象活性污泥及其演變而來的各種工藝中都存在;三是危害嚴重。發生污泥膨脹現象后能夠造成污泥流失、出水懸浮物(SS)超標,最終導致處理能力大大降低【3】。
1.2活性污泥膨脹的分類
活性污泥膨脹有兩種類型:一是絲狀菌性污泥膨脹,由于絲狀菌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絲狀菌性污泥膨脹;二是非絲狀菌性污泥膨脹,由于菌膠團細菌體內大量積累高粘性多糖類物質而引起的非絲狀菌性膨脹。近年來又有人發現枯草桿菌和大腸桿菌也能引起污泥膨脹現象。
1.2.1 絲狀菌性膨脹
絲狀菌引起污泥膨脹是在污泥膨脹誘因誘發下導致絲狀菌在同菌膠團的競爭中能夠強勢增長造成。目前可辨識的絲狀污泥膨脹絮體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長絲狀菌從絮體中伸出,將各個絮體連接,形成絲狀菌和絮體網;第二類是具有更開放(或擴散)的結構,由細菌沿絲狀菌凝聚,形成細長的絮體【4】。在解釋絲狀污泥膨脹現象上,有多種解釋方法:①、(A/V)假說。當混合液中基質受到限制或控制時,由于比表面積大的絲狀菌獲取基質的能力要強于菌膠團,因而菌膠團受到抑制,絲狀菌能夠大量繁殖,占據主導地位,最終導致污泥膨脹;②、選擇性理論。該理論以微生物生長動力學為基礎,根據不同種類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大生長速率和飽和常數分析絲狀菌與菌膠團細菌的競爭情況。絲狀菌具有低的最大生長速率和飽和常數,在低基質濃度、DO值時具有較高的生長速率,而菌膠團則剛好相反。③、饑餓假說。該假說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菌膠團細菌,第二類是具有高基質親和力但生長緩慢的耐饑餓絲狀菌,第三類是對溶解氧有高親和力、對饑餓高度敏感的快速生長的絲狀菌,在低基質濃度下,基質濃度小于某值時,第二類微生物將占優勢;當基質濃度大于該值時,只要溶解氧的傳遞不是限制因素,第一類微生物將占優勢;在高基質低溶解氧情況下,第三類微生物將占優勢;④、Chudoba于1985年提出了積累/再生(AC/RG)假說。在高負荷條件下,菌膠團微生物累積有機基質的能力強,絲狀菌較差。但此時微生物受溶解氧限制和控制,由于絲狀菌需氧較少,完成積累/再生的循環較快,生長較快,形成污泥膨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