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合資公司的合資還害存在的價值,一直有許多不同的公司看法。一種看法是到底合資公司的存在,讓自主品牌的幫助發展受到阻礙;另外一種看法截然相反,即合資公司的自主自主存在幫助了自主品牌。
之所以提到這個話題,合資還害是公司因為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在論壇上又提到了這個問題。
1月20日,到底新浪汽車舉辦的幫助“典贊-2016中國汽車市場論壇暨新浪年度車頒獎盛典”正式開幕。新浪汽車的自主自主論壇與其他論壇非常不一樣的是,許多知名財經學者被邀請在論壇上發表觀點。合資還害比如茅于軾,公司比如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到底
茅于軾先生
目前,幫助汽車行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自主自主十字路口,不僅僅增長速度進入了持續低迷時期,而且汽車行業本身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比如,互聯網、智能化、新能源的元素的注入,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
茅于軾在發言中也特別提到了這一點。不過,茅于軾講到的并不僅僅是這一點。茅于軾講到的另外一點其實更加重要,只是沒有被媒體所注意到。
我們把茅于軾先生講到的這一段話先全部引用出來:“2002年我們參加世界貿易組織,那個時候大家最大的擔心是兩件事,一個是農業,一個是汽車業,因為中國的農業、汽車業是很落后的,參加世貿組織以后,外國資本進來了,但是事實上正好相反,中國汽車工業大發展,就是2002年以后參加世貿組織,外國資本進入到中國,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中國的民營資本、國家資本和外國資本三個主要來源的競爭,極大的促進了我們技術的發展”。
劉世錦
“這個說明競爭帶來了進步,壟斷是妨礙進步的,汽車工業很好的證明這一點,我們在其他行業中間跟其他比,其他行業不如汽車行業,比如說發電,還有像金融這些行業,我們沒有很大的開放。發電沒有外資,金融業基本上沒有外資,也沒有民營企業,我們汽車有三個資本,國家資本、私人資本,還有外國資本,這個競爭使得汽車蓬勃的發展”。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到一個觀點,茅于軾對于汽車行業引進外資,并最終形成民營資本、國家資本、外國資本的競爭是持肯定的態度,并認為正是這種競爭才促進了汽車行業的發展與進步。我想,在茅于軾所說的汽車行業的發展與
進步中,應該也包括了自主品牌的發展與進步。
目前,許多人都認為是合資公司的存在阻礙了自主品牌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國有汽車企業的自主品牌要弱于民營企業的自主品牌,許多人都將其中的合資公司的存在作為其中的原因之一。
也因此,許多人都認為應該放開合資公司的股比,以使得國有汽車企業擺脫對合資公司的依賴。
然而,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外資的引入,對汽車行業整體發展也好,對自主品牌的發展也好,都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
不可否認的一個問題是,合資公司的存在,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汽車企業自主品牌發展不力的問題。比如在一些企業中,合資公司對于整個企業的貢獻占到絕大部分,即使自主品牌市場表現不好,也不會影響到整個汽車企業的收入與利潤水平。
然而,這些汽車企業自主品牌發展不好,不是因為合資公司的存在,而是因為這些汽車企業的管理機制存在問題所致。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合資公司的存在,如果管理機制不做改革,自主品牌的發展也不會有根本性的改善。
能夠給出有力佐證的一個例子是長安汽車。長安汽車有長安福特、長安鈴木、長安馬自達、長安標致雪鐵龍等合資公司,但是長安汽車卻在自主品牌發展方面后發崛起。這種后發崛起不能說沒有合資公司的幫助。比如,長安汽車在管理體系方面的建設,有許多是借鑒了長安福特的管理模式。
從整個行業來說,合資公司的存在,恰恰給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配套生態體系,這是合資公司存在本身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享受到好處的不僅僅是合資公司自己,而且還有所有的自主品牌。
不過,有一個觀點可能是正確的。即放開合資股比,讓那些一直以來依靠合資公司的汽車企業面臨更加殘酷的市場競爭。
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只有競爭才能讓一些經營不好的汽車企業體驗到自主品牌發展的窘境,從而使得這些汽車企業或者奮起,或者沉淪。
傳統燃油汽車領域,中國自主品牌可能正在形成一個越來越強的競爭態勢,但是要想真正超越外資品牌,難度仍然非常大。目前,互聯網化、新能源化、智能化下的汽車行業給自主品牌帶來了許多機會。這些機會,恰恰需要更加充分的競爭環境,才能讓自主品牌真正利用這個機會發展自己。
與高手過招,才能成為高手。而引入外資,正視外資,恰恰最能夠激發自主品牌在不斷向高手競爭中的斗志與潛力。
標簽:合資 自主 公司 到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