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悟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公開發布“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以下簡稱“悟空”號)首批伽馬光子科學數據。號首此次公開發布的批伽是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伽馬光子科學數據,共99864個事例,馬光以及與其相關的科學科學衛星狀態文件,共1096條記錄。數據 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鄒自明告訴《中國科學報》,發布“悟空”號發布的新聞伽馬光子科學數據,主要包括光子數據文件和衛星狀態文件兩類,悟空數據可通過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在線服務系統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伽馬射線數據發布平臺獲取。號首后續,批伽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持續發布伽馬光子科學數據,馬光開展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及工具的科學科學研發,為公眾提供更多樣、數據更精細、發布更透明的數據共享與應用服務。 空間伽馬射線觀測是人類認識宇宙的重要手段之一。暗物質粒子間接探測、宇宙線物理、伽馬射線天文是“悟空”號的三大科學目標,對伽馬射線的觀測是實現其科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伽馬光子不帶電荷,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會被磁場偏轉,可以更好地攜帶暗物質空間分布的信息,故而在暗物質間接探測研究中伽馬射線數據具有特殊的價值。“悟空”號的伽馬射線觀測具有極高的能量分辨率,有望更好地研究暗物質的性質。 目前,“悟空”號在20億電子伏特以上的伽馬射線數據中,已認證出超過200個恒穩伽馬射線源,其中包括活動星系核、脈沖星、脈沖星風云和超新星遺跡等,可用以深入研究活動星系核的黑洞噴流成分,脈沖星產生脈沖輻射的機制以及超新星遺跡對宇宙線加速的貢獻等。“悟空”號的伽馬射線數據還將為研究銀河系中心巨大伽馬射線泡的形成機制提供新的觀測信息。 “悟空”號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的首發星,于2015年12月17日發射。其主要科學目標通過在空間觀測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譜,尋找暗物質粒子的存在證據,并開展宇宙射線起源及伽馬射線天文方面的相關研究。經過五年半的平穩運行,目前“悟空”號平臺、有效載荷均工作正常,已經完成全天區掃描超過11次,獲取了約107億高能宇宙射線事例,先后獲得了宇宙線電子、質子、氦核等萬億電子伏特(TeV)以上能區最精確的測量結果。 
“悟空”號伽馬光子科學數據全天計數圖(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