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王陽修心
王陽明在浙江時,有個叫朱子禮的人擔任諸暨具長上任前,他來向王陽明討教管理之道,但王陽明卻跟他談如何修心,并沒有談如何管理。
王陽明對他說:“管理之道就是管理修心之道,而修心只能從心上求,從你自己心上,而不是從心外的那些被管理者上求。”
朱子禮請教。王陽
王陽明說了六點:“
克制自己的管理憤怒;
遏制自己的貪欲;
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拋在一邊;
警惕自己的輕慢之心;
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
彰明自己的本心。”
朱子禮到任后,就嚴格按照王陽明這六個修心辦法來管理縣城百姓。王陽他本來是管理半信半疑的,因為這六點好像和管理八竿子打不著,但用心行動后,他發現,這六點居然是管理真經。
據說,朱子禮用這種修心方法在任上嘗試了三個月,大獲成效。王陽
開頭,無論是管理管理還是修心,其出發點都在自身。如果自己能做到,也就能讓別人做到。王陽
針對王陽明說的管理六點,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真的王陽有用嗎?是否會有呢?
首先克制自己的憤怒:當我們工作推動不下去的時候,當醫護人員不理解我們的管理時候,當一個明顯的王陽錯誤反反復復出現的時候,當有人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指指點點的時候,當無窮無盡的王陽工作塞滿我們的時間的時候,你是否會憤怒?如果有,那就說明我沒需要修心了。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是會直線下降的,那會導致犯更大的錯,出更大的漏洞,只有時刻保持冷靜,才能做出必要的正確的判斷。抱怨最是徒勞,心對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你的貴人。王陽明說過:“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他們是善是惡,對待他們,我們都應該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因為他們是帶著任務靠近我們的。想通這些,你就不會憤怒,反而會有感恩心,會有歡喜心。因為他們也可能是就是你的貴人,在磨練你而已。
王陽明剛被朝廷流放到龍場的時候,因為沒有賄賂當地官員,結果官員就讓他住在一個偏僻的茅屋中;因為當初得罪過不少達官顯貴,在他落魄之后,還有不少人前來給他難堪,想看他的笑話。普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憤怒,但他沒有,他在這里反而悟道了,升華了。王陽明對此卻不以為然,他笑著說道:“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茍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第二遏制自己的貪欲:說到貪欲,對于感控人來說,應該是不會沾邊,但如果有可能有機會,那就要小心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切莫伸手,伸手必出事,干干凈凈做人,任何時候都能夠理直氣壯的說,所謂無欲則剛。這也是很多人最終走向毀滅的前奏,一次伸手,可能就是步入深淵。在王陽明看來,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王陽明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了私欲,就很難知行合一了,不能知行合一,那事情也就很難做成了。
第三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拋在一邊:做事情,如果首先想著自己的得失,想著自己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好處,得不到好處就不想動,或者動力不足,瞻前顧后,畏首畏尾,不敢嘗試,不敢放手去做,那事情也就很難做下去,尤其是有些工作還要承擔風險,還有不確定性,那就更不會去做。如果再遇到一點阻力,估計就徹底放棄了。其實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需要我們承擔責任,承擔風險,沒有利益的事情。如果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拋開自己的利益,那就會減少很多的阻力,會容易很多。
第四警惕自己的輕慢之心:輕慢之心,是最要不得的,這個輕慢,有很多層面,對工作的輕慢,對同事的輕慢,對患者的輕慢,任何輕慢,都會讓我們失去成功的機會。輕慢工作,就會玩忽職守,工作不能落實落細,不會腳踏實地,認真仔細,那必然犯錯。輕慢同事,會導致同事關系緊張,開展工作就會有阻力,也會被人詬病,甚至別人會有意無意的阻攔你開展工作。輕慢患者,會聽不到患者的聲音,工作會不顧及原則,不管患者安全,任何事情都無所謂,得過且過。任何的輕慢,都會給自己埋下覆滅的火種,尤其是在如今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要求各項措施落實落細,如果不能認真仔細的落實各項工作,那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
第五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我有深刻體會,剛工作的時候,涉世未深,做事業不夠成熟,有一堆毛病,做事就難免有些不靠譜的情況,這也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后來慢慢長大,慢慢的發現了這些問題,并不斷的改進了,慢慢的也贏得了更多人支持。你一旦在別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影響,要想改變,其實很困難的,你做一件不好的事情,留下不好的影響,可能要做100件乃至更多,才能改變別人對你曾經不好的印象。這尤其是值得初入職場之人重視,因為沒有經歷社會大熔爐的歷練,很多事情難免不到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或許涉世未深的你犯過一些錯,但只要認識到,并下決心改進,日行一善,每日進步一點點,比自己的昨天更好一些,那也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第六彰明自己的本心。我們時刻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本心,也需要彰顯自己的本心,做事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問本心,先問自己,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規范,是否對得起你的收入。問過自己,并確認了自己的本心,然后需要讓大家知道你的想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和大家建立信息,坦誠相待,彼此交心,才能夠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感控工作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不讓人舒服的,甚至還會讓一些人反感。為什么不舒服,為什么不反感,其實還是我們的工作不到位,大家還不夠信任,不夠了解,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沒有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這其實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最大障礙。這些年也在一直致力于和各科室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更和諧的關系,更有效的溝通,能夠及時互通有無,考慮到對方的需求。
其實以上六點王陽明修心之道,不僅僅是感控人值得學習,其實是每一個管理者都需要修習的,修習的越深厚,工作也會越容易開展,也就越能夠獲得支持,推而廣之,這六點修心之道,也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習的,而且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正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修行不修心,徒有其表爾。一切困難,可能在我們認真修煉自己的本心的時候,渙然冰釋,或悄然發生變化。
正所謂,事有不成反求諸己。毀我,謗我者都是在幫我,助我,但是應該感恩的。以前看武俠小說,里面一段話,我很喜歡:“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意思是不論敵人如何強猛、如何兇惡,如果你能做到像山崗一樣巋立不動(即內心要平靜),即使清風再強大,也是吹不動的;如果能做到像大江一樣波瀾不驚,心止如水,即使明月怎么照,也是不會影響到你的心境。內心強大,就能夠做到波瀾不驚,不動如山。
中國人向來追求“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能把這三點做到極致的,就是圣人。幾千年來,這樣的人屈指可數。而最近五百年,僅一人而已,他就是“心學”的開創者——王陽明。王陽明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精神導師。其一生波瀾壯闊,蕩氣回腸,尤其是龍場悟道之后,創下心學,一切事情,先過問自己的,內心確認了,遵從善的本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最終成功。陽明心學是一種治心之學,教我們做人要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從自我的身心修養做起。
明清以來,萬千歷史牛人都是他的粉絲,徐階、張居正、曾國藩、蔣介石、稻盛和夫都一直推崇陽明心學。
孫中山直言自己“沉醉于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陶行知更是由于敬奉陽明心學,將自己的原名文俊直接更名為“行知”。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于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啟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修行王陽明的心學,做內心強大的人!修煉強大內心會得到神奇的智慧,汲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力量,內心強大的光明之學,成功修身的智慧之源。王陽明所說的一句話:“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意思是:人必須在一些事情上經過歷練,才會有所長進。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人一定要學會感謝生命中為難你的人和絕境,把逆境與磨難看成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越挫越勇,置死地而后生,未來就一定會鑄就你非凡的氣場和人生。
跟隨王陽明修心,學會了其心學,就要參照心學去踐行,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有竹石一般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作者: 鄭燮)感控工作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認清標準,守牢底線,絕不放松,不論來自哪里的壓力或者挫折,我都堅持最基本的原則和底線。與此同時,深深的扎根在破石中,不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環境多惡劣,都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天像有小太陽,心中裝滿陽光,不屈的頂住壓力,搞好自己的工作。不斷的打磨,不斷的壓力,只會讓自己更堅強。
來源:漫談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