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頒布首批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后,邊重各地陸續在國家目錄基礎上結合當地藥品使用情況推出地方版目錄。點監而近期四川省印發了《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控邊實施方案》,其中一些條文頗引人關注,輔助即國家基本藥物品種原則上不應納入輔助用藥重點監控目錄,基藥省醫保調整優先國家基藥產品,全面醫師不首選基藥將遭通報并與業績掛鉤等。推開
國家重點監控目錄只出了第一批,邊重側重于營養神經和心肌、點監免疫調節劑和血管疏通劑等。控邊新版國家基藥中有不少暢銷輔助用藥,輔助其中包括一些用量大的基藥高價藥。已出臺的全面一些省市監控目錄中,對一些用量大的推開品類十幾元、幾十元的邊重前幾代產品已納入監控,而定價過百的替代產品在四川等農業大省則因進入國家基藥放開使用,不占藥占比,不受限制。農合支付標準數年前即已達到一些地區農民收入的6倍,超支嚴重。如此一來只能更加緊張,與文件中所提降低民眾藥費負擔相去甚遠。
國家監控目錄中確有待完善之處,比如將一些品類中定價最低的幾個產品一股腦納入監控,未有效區分臨床是作為治療用藥還是輔助性用藥,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某些病種發病率高,療程用量大,康復周期長等原因造成臨床使用量龐大,還是普遍不合理濫用使然。但地方在國家目錄尚未完全推出前就自行定論有些草率和唐突,也與國家無論醫保還是基藥均以國家版本統一推行,不再賦予各地增補權限,強調國家意志,上下一致的基調相悖。
當年廣東基藥增補時曾因混入大量高價產品東窗事發,成為反腐案例。在越來越嚴格和規范的環境下,大量輔助用藥如何進入基藥,又能被各地綠燈放行,值得深思和關注。
當眾多各種各樣的目錄、指南、路徑都等待企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砸進海量資金,但求托生以保榮華富貴,企業負擔如何能不加重?又如何能不羊毛出在羊身上,轉嫁給患者和國家?藥價為何一方面越來越低,但另一方面實際使用的替代產品卻越來越貴?藥占比越來越低,而醫藥費卻越來越貴?
如何讓各項政令口徑一致,步調統一,不再讓企業迷失于各種疲于奔命中,卸下萬千重負,煥發出市場活力,為市場服好務,在醫改戰役中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