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社會什轉日子并不好過,比三九天的辦醫天氣更嚴寒(本文重點指向社會辦醫療機構,當然部分公立醫院也已經感受到陣陣涼意)。療機膽大心狠賺快錢的構轉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人都在喊轉型,型轉但轉什么?怎么轉?
轉什么?
當然是社會什轉轉觀念,轉思路,辦醫由粗獷型管理向精細型管理轉變,療機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構轉從效益優先向效率優先轉變。型轉過去的社會什轉很多做法或不靈了,或行不通了,辦醫或受限制了,療機或得不償失了,構轉所以觀念要改,型轉思路要變,順勢而為才是正道。不要總是在增量上打主意,一來強勢的付費方不會無限制為增量買單,全國范圍的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DRGs的試點都是奔著降費去的;二來這屆老百姓也越來越不好忽悠了,“只賣貴的,不賣對的”會失去患者的信任與忠誠;所以在做來年計劃和預算時還是低調一點吧,信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FLAG立得太高只會給自己挖坑或有朝一日狠打自己的臉。
怎么轉?
竊以為三個路徑在于保安全、提效率、降成本。
1 ·保安全,關乎醫療機構的生死存亡,是重中之重也。狠抓醫療質量與安全,可以減少差錯和事故,糾紛賠償減少了實際就是收入增加了,而且這還是凈收益。除了醫療安全,醫保安全、社保安全、財務安全、稅務安全、消防安全、環保安全、勞資關系安全、執業合規風險、付費推廣風險、廣告宣傳風險也絕不能掉以輕心,任何一只蝴蝶扇動翅膀,都可能帶來一場連根拔起的颶風,家底薄弱的機構可能就關門大吉了。
2 ·提效率,花更少的人力、物力辦同樣的事情,或花同樣的人力、物力多辦事、快辦事、辦好事,效率提升必然意味著成本降低和/或收益增長,分子與分母在不同的方向上發生變化,那個什么率自然就變得明朗起來。要學會做減法,集中優勢兵力做自己擅長的事,做強好過做大,做精好過做多,單點突破,做成區域頭部則生存無憂了。
3 ·降成本,要把有限的預算用在刀刃上,動輒30%-40%的獲客成本,動輒十萬元、數十萬元的某度競價排名或不靠譜的廣告轟炸、低效營銷,不要也罷。有那些錢還不如用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用在員工激勵和員工福利上,用在提升患者服務和改善患者體驗上。
有些社會辦醫療機構一說轉型就要換人,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豈不知現在的人馬也曾經是外來的和尚,也是五湖四海獵來的,也是反復幾輪面來的。如果這些人確實不行,要么是當初識人不準,要么是當前用人不當,您確定再換一批就一準會好?就像中國男足,換一批隊員,甚至換一個教練團隊,也一直沒有甩掉“專業輸球”的帽子。算了吧,說醫療呢,讓中國男足背什么鍋啊。
作者:中繼線 注:本文作者為交大醫療一期班學員
來源:醫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