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互聯北京協和醫院舉行的網慢互聯網醫院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國互聯網醫院在2018年12月時只有100多家,病管到2020年12月已發展至1100余家,理大聯講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約500家。賽落事
互聯網醫院不斷“建成”,幕醫行業發展速度令人期待。個行但發展不能只依靠速度,業高如何保證高質量發展才是質量重中之重。9月23日,發展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互聯醫聯互聯網醫院協辦的網慢2021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全國總結大會在北京落幕,大賽在半年時間里收獲了來自全國各地醫生提交的病管參賽病例。這場輻射全國的理大聯講大型“學術交流”, 讓更多醫生掌握了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賽落事新理念、新進展、新技術,推動了行業內的學術交流,也給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風向和思考。
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這半年:規范行業是第一要務
2019年,我國因慢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88.5%,慢病防控工作仍然是整個社會和學界面臨的巨大挑戰。
而互聯網技術,為更好的應對慢病防控挑戰提供了新的路徑。線上支付和配送系統,打通藥品推送最后的一公里;通過互聯網醫院,讓患者對接到了更多專家資源,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由此得到提升;患者用藥和隨訪管理檔案的線上化,可以有效沉淀醫患數據庫和精準醫療模式,增加醫患的接觸頻率等。
正如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總干事張俊清在慢病管理大賽總結會致辭中提及的,互聯網醫療技術讓醫療服務可以更好幫助醫生服務患者,讓整體效率得到提高,令醫療服務惠及更多人。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基本點上:互聯網醫療需要被規范化,需要高質量發展。
互聯網醫療高質量發展的法門究竟在哪里。從這次慢病管理大賽,便可窺探一二。
這場歷時半年的大賽,是中國醫師協會和醫聯在專家和青年醫生之間搭建的一座橋梁。通過層層案例篩選和專家評審,讓真正的優質案例浮出水面,全國范圍內的醫生都可以參考、學習。如此一來,優質的醫師資源和互聯網醫療經驗就不僅僅停留在頭部,基層醫生的病例也可以在行業專家的審閱和點評下進行調整和改進,堪稱一場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講堂”。
可以說,在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還稱不上是“全然成熟”的背景下,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的這一系列操作,實際上是一次從上而下的“糾偏”,是一次規范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活動。
在助力規范行業發展這件事上,醫聯是認真的?;ヂ摼W慢病管理大賽,只是踐行此目標的諸多事項之一。
在今年6月,醫聯成立了學術委員會,邀請了我國著名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院士,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任主席劉力生等數十位在各疾病領域鉆研多年的學科帶頭人及專家教授,覆蓋了腫瘤、內分泌、感染、心血管、等多個學科領域。這個大咖云集的委員會,本質上就是為了讓醫聯在做互聯網醫療規范化建設的時候,可以參考具有足夠權威性的意見。
除了集結了“權威的人”,醫聯也一直在做“專業的事”:持續產出學科建設成果。在今年年中,醫聯陸續參與制作了《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中國專家共識》《肝癌患者常見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互聯網管理專家指導意見》。除了這兩份已經發布的成果,醫聯還宣布了《艾滋病互聯網診療管理專家共識》的啟動。兩項成果已然發布,一項成果箭在弦上。這幾項學科建設成果,也是醫聯在各個學科上為規范互聯網醫療的院外管理過程所設計的行業規范,對于相應病種的治療都起到了規范化的作用。行業內已經對此有了共同的認知:醫聯是少數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企業。
就在上周,醫聯在學科建設上又有了新進展:攜手十余位國內血管外科共同啟動了“血管外科慢病管理新模式探索項目”,該項目的牽頭人是著名的血管外科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陳忠教授。陳忠教授還身兼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外科學組組長、北京醫學會血管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等職務?!俺恋頂祿?、項目專家組共同討論制訂并發表專家共識”,持續與業內頂級專家拓展不同病種的互聯網管理規范,醫聯對于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正如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提到的,當下以及未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不是顛覆傳統醫院,更不是取代,而是傳統醫療模式的有力補充。在醫聯的發展過程中,遵循的邏輯跟傳統醫院一致,即從學科建設開始,逐步完善線上管理規范。最終實現疾病從早篩、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方位、閉環管理?!?/p>
如果說專家資源、行業規范為“上”,那么醫聯正在通過自身的力量自上而下的讓互聯網醫療行業更加健全。這次的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不過是醫聯學科建設和嚴肅醫療的一個縮影。
不造“空中樓閣” 真實病例反哺行業發展
在這次慢病管理大賽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分享了自己通過互聯網平臺管理患者的病例。這些病例中不乏各個學科的典型案例,為全國醫生通過互聯網醫療管理患者“打了樣”。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經驗,也給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
在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總結會的在優秀病例分享環節,感染學科第一名獲得者劉平慶在進行案例分享時表示:通過醫聯,劉醫生和患者之間可以頻繁進行一對一溝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和治療依從性。某段時間一款新型的抗病毒藥物在當地無法獲得,通過互聯網平臺迅速解決了患者的燃眉之急。
呼吸學科第一名獲得者劉林霞醫生認為:醫生全程干預真的不可或缺。在線上可以做到很多線下很難做到甚至無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及時隨訪,特別是勸導戒煙,控制危險因素,督促使用穩定期藥物。平臺提供給患者一個提醒,就會督促他更好、更快地配合治療,提高了依從性。
內分泌學科第一名獲得者朱崇貴特地為他管理的患者定制了互聯網慢病管理治療方案:患者每天監測心率,一天2次,監測大便次數,體重等指標,出現任何不適可隨時通過醫聯在線診室向他咨詢;每周的血常規報告隨時在線上溝通,方便調整用藥方案。
腫瘤科陳凱旋醫生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看病其實不難,難的是隨訪,隨訪需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醫聯平臺會幫助我們更好、更高效地管理患者、幫助患者,告訴患者什么時候該吃藥、需不需要調整計量等等。
這些來自各地醫生提供的、最“鮮活”的病例,講述的正是醫生和患者對于互聯網醫療最大的訴求。如張俊清教授在總結會現場提到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醫療服務得到了更廣泛的延伸,這種延伸不僅讓醫療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同時還能夠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廣度、深度以及整體醫療服務的水平。在慢病管理過程中,互聯網技術能夠把醫療服務從醫院擴展到醫院外,從線下單純的‘一對一’管理,變成持續的‘一對多’管理?!?/p>
但這些病例也在告訴行業:如果只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設計,很容易將互聯網醫療建成了“空中樓閣”:只有理論框架而缺乏來自醫生的系統性反饋及調整。通過病例的收集,不僅可以讓全國各地的醫生掌握先進經驗,還可以讓這些經驗反哺到各個病種建立的規范流程之中嘛,實現流程、技術、理念上的優化,形成行業發展自下而上的循環。這也是中國醫師協會和醫聯想通過這次大賽達到的另一個目的。
通過自上而下的規范,和由下及上的調整,互聯網醫療行業才能有高質量的發展。醫療是一個慢行業,互聯網醫療亦然,“高質量發展”必定優先于“高速發展”。通過多方力量共同促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模式,幫助醫生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并對患者的治療結果負責,才是互聯網醫療公司需要更多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