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術走進高中課堂,微課將知識的讓高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學子心中。2018年春學期,中大中開第一批由復旦大學在職教師開設的學緊學聯“微課”在復旦附中全面展開。面向高一全體同學,密相讓學生自由選擇課程,連復課程范圍基本覆蓋復旦大學所有學科,旦大旦附采取更為寬泛的合復考核形式……這種新穎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
“大學應該是微課開放的,和高中的讓高互動正是大學開放性的重要面向。”復旦教務處處長徐雷說道。中大中開青少年學子的學緊學聯教育教學,是密相復旦大學始終積極關注的問題,在此之前,連復復旦大學就曾在江浙滬的旦大旦附部分中學推行過數學專門課程、大學教授—中學學子定期討論、巡回講座等活動。如何有效地與中學生進行溝通,如何更好地實現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同交流,復旦大學一直在路上。
“針對優質高中生,比較有效的一種合作方式應當是開設集中、連續、短期的課程(簡稱‘微課’)。”復旦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樓紅衛說道。多年來,樓紅衛始終積極參與復旦大學教務處有關項目的設計與實踐。“相比一小時多的單次講座,‘微課’能夠較為全面而深入地展示學術的運思;相比大學的以學期為基本單位的體制化課程,‘微課’對于學習者的前期儲備要求較低,趣味性更強。‘微課’的核心不在于從‘面’上對某一領域或專題作全景式展現,而在于在‘點’或‘線’上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一些重要思想對學生加以展示并對學生有所啟發。”
復旦附中校長吳堅也對高中與大學的教育銜接關注已久,在高考中獲得高分并不是孩子們高中三年學習的唯一目的,如何讓他們在高中三年獲得扎實而全面的學識,如何讓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擁有更加充分的發展空間,都是他長期思考的問題。對此,復旦附中與復旦大學教務處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復旦大學教務處曾經向復旦附中開放課堂,附中學子可以自由地參加開設于晚間的大學課程;附中學子也曾在暑假期間進入復旦大學的實驗室、圖書館,參與小課題或讀書會,體會學術研究的魅力與樂趣。
復旦大學與復旦附中都擁有著各自領域最優秀的學生與教師,二校血脈相連,復旦附中是復旦大學的附屬中學,在地理上也“緊密相連”,這些因素,都使二校在探索大學與高中的互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最終促成此次“微課”的教學合作。
重在學科“點”上的展示與深入,不求面面俱到,靈活深入的教學理念給予老師們更多選擇的自由,在自己最為精深的領域,選取若干專題與高中生進行探討,展示學術的思維和過程,這些都成為“微課”開設的重要意義,而在課程的選擇上,老師們也需要花更多心思,選取孩子們的知識儲備能夠應對但又富有思想性的內容,成為老師們備課的第一準則。“微課除了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也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學科。如果一個學生通過‘微課’,發現他原先覺得感興趣的領域并非如他所想,從而不再有興趣,我們認為,這也是一件好事。”樓紅衛如是說。
在第一批課程中,幾十位復旦大學教師紛紛走進高中課堂,為同學們講述知識、答疑解惑。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法學院教授郭建等德高望重的學界老前輩,以及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輝、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熊易寒等青年才俊,這些優秀的大學老師傾盡心力,將知識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教給孩子們。
面對這些稚嫩的高中學生,這些教學經驗或深或淺的學者也時常有“吃不準”的感覺。在第一批十五門“微課”即將結課之際,來自復旦大學的三十幾位教師與復旦附中教學管理一線的老師們齊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推進“微課”建設進行懇談。為復旦附中學生講授“中國在全球之中”課程的姚大力,在復旦大學長期開設“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通識課程,也曾在復旦附中作“古人如何讀書”等講座。本次開講,他慎重思考后精選六個專題,囊括了“傳統中國的華夏中心觀”等核心內容,并為每一專題準備一篇研究文獻供學生參考,在其中一個專題,他只找到了英文論文,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消化這些授課內容,姚大力并無十分把握。
在懇談會上,復旦大學教務處和復旦附中的幾位老師對姚大力的困惑作了這樣的回應:高一學生是否能夠比較完整地接受各位大學老師的高濃縮授課,確實是個問題。但我們的“微課”不同于大學課堂的地方,就在于不求當下即有成果,對于這么多高中一年級學生來說,如果能夠種下相關學科的“種子”,待到他們高年級甚至大學階段再發芽,也是意義極大的。復旦附中校長吳堅則表示,“這么多優秀的、涵蓋復旦各個領域的老師在一所高中開課,必將會被兩所學校銘記。”
“微課”只是開始,高中和大學的銜接還有更多亟待開拓的空間。結合過往的經驗,在全體學生參加“微課”的基礎上,開放大學的課堂、實驗室、圖書館,讓學有余力且有興趣的學子進入大學,對高中和大學的教學都大有裨益。
附件:第一、第二階段開課教師與開設課程(按開課教師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包霞琴:戰后中日關系概論
陳翌佳:計算機科學中的一些精妙想法
戴星翼:環發關系談
郭建:法律人類學初步
郝兆寬:數理邏輯選講
胡建強:運籌學簡介
蔣玉龍:集成電路器件與技術導論
李輝:人類最簡史
樓紅衛:現代數學思想選講I
邵毅平:中國文學特別講義
施郁:相對論
孫興文:簡說化學史
熊易寒:政治學導論
徐珂:社會學入門
姚大力:中國在全球史之中
薄燕:國際組織
陳特:陶淵明選讀
程能能:藥物與健康
儲以微、王藝:醫學基礎與臨床
何力:“一帶一路”
劉朝暉:青花瓷器的世界
盧麗安:英美文學賞讀與研究導論
馬斌:戰后中俄關系概論
邱維元:現代數學思想選講II
沈皓:走近核科學技術
沈園:語言科學入門
魏忠鈺:人工智能導論
吳驊:小小電子,大大作為
楊新:環境科學導論之大氣環境
鐘江:生命科學引論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