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芯片法案》近日正式生效,歐盟標志著繼美國后,芯片歐盟也以“舉盟之力”加入半導體芯片產業的法案“搶灘登陸戰”中。業內人士提醒,落地美歐接連發布的面臨《芯片法案》政策會干擾半導體行業的供給結構,恐將導致芯片產業難以匹配市場實際需求,挑戰在供應過剩或短缺之間尷尬搖擺。歐盟
近日,芯片歐盟委員會宣布《芯片法案》正式生效,法案計劃在2030年將歐盟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落地份額至少提升至20%。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面臨該法案旨在促進歐洲半導體領域工業發展,挑戰促進相關技術領域的歐盟研究創新,吸引市場投資,芯片為更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法案芯片供應危機提前做好準備。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歐洲芯”的理想雖然“豐滿”,但現實多少有些“骨感”,《芯片法案》的實施落地尚面臨一系列挑戰。
今年7月份,歐盟《芯片法案》先后獲得歐盟三大機構批準通過。此次歐盟《芯片法案》正式生效,標志著繼美國后,歐盟也將以“舉盟之力”加入半導體芯片產業的“搶灘登陸戰”中。根據法案內容,歐盟將調動共計約430億歐元的公共與私人投資確保這一芯片振興戰略得以實施。
相較于美國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歐盟的《芯片法案》直指芯片供應安全問題,更加強調歐盟成員國內部的協作分工,體現出了“抱團取暖”的政策考慮基調。結合歐盟機構及主要成員國披露的相關文件,法國與德國兩大歐盟巨頭預計將成為推動《芯片法案》實施的重要“發動機”。上述兩國不僅可以為法案實施引入相當體量的投資與國家補貼支持,更是在相關技術儲備領域走在歐盟各國前列。
作為歐洲戰略自主設想的重要一環,歐盟《芯片法案》得到業界高度關注。究其原因,除《芯片法案》本身體現的宏大政策性構想外,歐盟委員會同期發布的《歐盟芯片倡議》也較為清晰地描述了歐盟未來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具體發展舉措:一是建立一個能為全歐盟提供支持服務的云開放平臺,旨在促進芯片用戶和芯片產業鏈關鍵廠商之間的溝通協調,目的是讓歐洲的芯片設計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二是建立試點生產線,包括研發測試具有高度戰略敏感性的部分前沿芯片,包括但不限于10納米至2納米范圍的芯片制程及封裝技術;三是著眼發展量子芯片技術,并將為此建立量子芯片設計室與實驗室,以及開發與之匹配的全新測試設備;四是在全歐范圍內開設重點支持初創與中小企業的支持中心,相當于建立了一個歐盟官方芯片技術客服;五是設立歐盟芯片基金,希望用金融市場力量支持半導體領域發展,促進半導體產業鏈相關企業便利投融資行為,確保《芯片法案》中計劃的資金能順利流向相關初創及中小企業。
然而,作為核心中的核心,歐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歐洲芯”亟待理順。荷蘭光刻機制造商日前針對《芯片法案》內容發出提醒稱,美歐接連發布的《芯片法案》政策會干擾半導體行業的供給結構,恐將導致芯片產業難以匹配市場實際需求,在供應過剩或短缺之間尷尬搖擺。實際上,在現有的歐洲芯片公司中,包括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廠商的優勢領域基本為非先進制程的汽車應用芯片,但受《芯片法案》影響,上述公司正考慮放棄自身優勢項目,轉而開發先進制程芯片,這無疑為歐洲汽車芯片供應鏈穩定增加了風險。除此之外,由于多年依賴進口美國先進制程芯片,歐洲在高精尖芯片領域的人才儲備、技術積累以及市場布局等方面尚難以完全匹配《芯片法案》的雄心壯志。因此,有業界人士指出,鑒于歐盟《芯片法案》的部分內容“過于激進”,“歐洲芯”的發展將歷經諸多考驗。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