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學院中水回用工程設計規模為200 m3/d,校院小區最大日處理能力圍480m3,中水采用接觸氧化-臭氧法處理工藝。回用自2002年8月投入運行以來運行性能良好,工程出水水質CODcr為8.4~16.8mg/L,設計BOD5為1.4~2.87 mg/L,校院小區 SS=7.6~17.2 mg/L,中水其水質完全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CJ25.1-89)。回用
關鍵詞:中水回用 接觸氧化 臭氧氧化
1.前言
我國是工程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設計1/4。水源不足、校院小區水體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水主要制約因素。特別是回用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缺水問題更為突出。工程對工業和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所的設計得到的中水回用正是解決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
所謂“中水”是指水質介于上水與下水之間的水,主要指生活污水和部分
2.廢水狀況及排放標準
2.1 廢水狀況
根據對校區排水狀況進行的調查,原水水質指標如下:
表1 進水水質(mg/L)
參數 | BOD5 | SS | 溶解氧 | 石油類 | 細菌總數 | |
最大值 | 672.0 | 203.0 | 819.5 | 2.6 | 8.0 | 3.9×105 |
最小值 | 152.8 | 96.5 | 350.5 | 0.1 | 7.0 | 1.9×105 |
平均值 | 345.6 | 143.3 | 655.0 | 1.7 | 7.4 | 2.63.9×105 |
本技術方案重點以學院教學樓生活污水、實驗樓廢水及環境監測中心站、環保科研所辦公樓生活廢水為處理原水,其中實驗室廢水約占廢水排放量的5~10%. 處理水量:按200 m3/d 設計,其中廢水三級深度處理按8.0 m3/h 設計。
2.2 排放標準
執行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和雜用水水質標準 CJ25.1-89。
3. 工藝過程和主要設備
3.1工藝過程
本設計采用多級平行并聯方式布置工藝流程,各處理設施預留有串聯接口和直排口,設計工藝流程見圖-1。
工藝流程簡要說明:
一級處理:格柵與
細格柵用以除去污水中較大顆粒的雜質,防止泵的阻塞和損傷,減輕負荷原水,經格柵除渣后,進入
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設施采用絮凝沉降、生物接觸氧化兩套設施串聯/并聯處理共用方式:處理設施采用閥門控制,既可以單獨進水,單級處理;也可以將絮凝沉降與生物接觸氧化可通過管線串聯。
絮凝沉降:
生物接觸氧化:調節池出水自流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采用羅次鼓風機供氣,微孔軟管曝氣,在提供微生物生長所必須的溶解氧之外,還使上升的氣泡及其產生的紊動水流清洗填料表面,阻止污泥聚集,保持水氣通道穩定,設計氣水比為15∶1,污水經活性污泥好氧氧化化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后,至三級處理設施進行深度處理。
三級處理(污水深度處理):
三級處理采用“臭氧消毒+砂濾+活性炭吸附”的處理工藝,接觸氧化池出水由水泵送至活性炭吸附塔前由自動臭氧機消毒處理,污水深度處理后,出水達到設計處理要求后外排清水池,利用水泵-管道系統回用于學院綠化和車輛清洗。
污泥處理:
格柵柵渣、
3.2 主要水處理構筑物
根據該學院地形特點,主要中水處理與回用設備及構筑物順地勢建設在山坡腳的池邊。主要構筑物見表2。
表2 主要水處理構筑物一覽表
設備名稱 | 設計參數 | 結構尺寸 | 數量(座) | 備注 |
人工格柵 | Qmax=20m3/ h | L=2.4m;B=0.8m | 1 | 鋼筋混凝土 |
斜管 | Q = 8 m3/h;停留時間t = 30 min;表面負荷:0.3 m3/m2·h | 寬2.2m*長5.2m*高3.2 m;其中斜管高為0.5 m; 斜管體積5.5m3 | 1 | 斜管采用PVC管材自制 |
矩形調節沉淀池 | Q=16m3/h;調節時間t=4h; | V1=64m3B=3.2m h2=3.2m L=6.4m | 1 | 鋼筋混凝土 |
生物接觸氧化池 | Q=12m3/h;BOD5值 La = 240 mg/L;容積負荷 M = 1200 gBOD5/m3·d;氣水比 Do = 10; t=2 h | V=52 m3;有效水深h1=4.0m;單池尺寸L=2.6m;B=2.2m;池填料層高度h5=1.0m,m=3層 | 2 | 直流式鼓風曝氣,填料采用纖維軟性填料。 |
矩形升流式斜管沉淀池 | Q=12 m3/h;表面負荷 q’=1.8 m3/(m2·h) t=40 min進水SS值 C1=240 mg/l;出水SS值 C2=12 mg/l | 面積F=6.6 m2; 池寬B=2.2m;池長L=3.0m;斜管區上部水深h2=0.5m斜管區高度h3=0.8m污泥停留時間T=2日; 池總高 H = 3.6 m | 1 | 采用PVC,填料孔徑D=150mm |
清水池 | 停留時間t=12h | 容積60 m3 | 1 | 鋼筋混凝土 |
3.3 中水回用處理工藝的出水水質
中水回用系統于2002年9月正式運轉,在3個月的時間內,出水水質分析按照《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指南》(下冊)進行。見表3。
表3 出水水質(mg/L)
參數 | BOD5 | SS | 石油類 | 細菌總數(個/l) | |
最大值 | 16.8 | 2.8 | 17.2 | 0.3 | <10 |
最小值 | 8.4 | 1.4 | 7.6 | 0.2 | <10 |
平均值 | 12.5 | 2.2 | 10.3 | 0.25 | <10 |
雜用水標準 | 50 | 10 | 10 | / | 100 |
處理效率% | 96.4 | 98.5 | 98.4 | 96.6 | 99.9 |
由表2可見,系統穩定后,出水中
3.3 中水回用系統的自控設計
中水回用系統的控制全部集成在電控柜中。各設備的運行由電控柜中的PLC 控制,如格柵、集水井和干化池的水位情況通過浮球液位計傳送到PLC,通過PLC 控制泵的動作。泵與風機均有熱過載和空開過載保護,所有潛水泵均有漏電保護。風機、移送泵、自吸泵均為1用1備。電控柜上包括系統中設備的列表,直接可以看到相應設備的當前工作狀態,并可以對設備現有狀態進行改變;還可以看到當前所有設備的累計工作時間、各水池的水位、系統運行期間出現的報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