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現代化廠房
贛州,贛州是經開聚態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區鋰古城。在贛州章貢區,電產一道古城墻如一筆重墨,業集默然勾畫出北宋年間的勢蓄勢待一隅盛景;成群的古建筑擁簇在城墻周圍,似乎在這里,贛州連時間的經開聚態腳步都放緩了。如今,區鋰這座古城正展現出新的電產風采,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贛州經開區”)內,業集林立的勢蓄勢待高樓、大片的贛州施工建筑……在發展日新月異的新能源時代,這座悠然古城因其豐富的經開聚態鎢礦及稀土資源而承擔起了新的使命。
3月20日,區鋰記者來到贛州經開區,實地了解贛州經開區在鋰電新能源產業的布局與成果。贛州經開區是贛州的工業主戰場、經濟主陣地,在過去30余年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談及贛州經開區的當下和未來戰略,贛州經開區有關負責人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贛州經開區已經聚集新能源及關鍵零部件企業12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8家。經開區圍繞贛州市“1+5+N”產業布局,以構建“整車+零部件+研發檢測+汽車文化”的全產業鏈條發展體系為目標,目前已經初步構建了“原材料—電芯—電池系統—回收利用”鋰電新能源產業體系,產業集聚態勢蓄勢待發。
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是驅動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鋰電新能源產業亦是如此?!翱萍紕撔缕脚_的建設是贛州經開區集聚科技資源的重要抓手?!壁M州經開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贛州經開區主要從三方面推進、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從而為全區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創新平臺能級提升、提質增效;二是全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與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高端研發機構;三是充分發揮園區企業主力軍作用,動員組織園區企業組建研發機構。
談及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成果,贛州經開區科技部門工作人員如數家珍:“高性能、低重稀土磁體關鍵技術開發及稀土永磁電機產業化應用”項目、“新型多功能涂料防護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據介紹,截至2022年年底,全區獲評省級以上研發平臺載體和檢測機構87個,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1個。此外,在創新技術成果方面,贛州經開區也是碩果累累。
完善鋰電產業鏈是第一要務
當記者問及下一步贛州經開區將如何繼續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時,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強調了“做大龍頭、延伸鏈條、構建集群”的思路。他表示,贛州經開區下一步將加快鋰電產業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打造更具關聯性、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鏈。
圖片贛州經開區鋰電企業自動化設備
具體而言,穩鏈是指以龍頭企業引領“穩鏈”,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實施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行動,推動產業鏈由“鏈長”統籌向“鏈長”引導、“鏈主”主導轉變,全力支持重點企業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打造龍頭企業引領效應。補鏈是指以完善配套“補鏈”,強化產業平臺支撐,加大鋰電招商力度,圍繞鋰電新能源產業上下游關鍵環節和短板弱項,重點支持引進培育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技術平臺建設并投入運營,完善產業配套及平臺支撐。強鏈是指以科技創新“強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技術研發,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大相關學科建設力度。延鏈是指以拓展配套“延鏈”,打造產業集聚效應,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支持鋰電產品在電動汽車、儲能、移動能源等領域推廣應用,深化企業合作,鼓勵本地企業開展配套合作,充分釋放鋰電產能。
“完善的政策、通達的交通網與良好的營商環境都是贛州經開區的核心優勢?!壁M州經開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態勢總體向好,贛州經開區更是坐擁孚能科技、吉利等龍頭企業,并聚集了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銅箔、電池回收利用、電池制造設備等一系列上下游產業配套項目。下一步,贛州經開區鋰電新能源產業的目標是打造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壯大人才隊伍助力人才強市
在以高新技術為根本的鋰電新能源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被視為重中之重。贛州經開區剛性落實“人才新政30條”“人才新政2.0”,在人才工作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3名,省級人才40名,博士及同等人才899名。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贛州經開區主要從三個方向入手。一是創新機制體制,剛柔并濟育人才。贛州經開區先后出臺包括吸引大學生就業創業、引進高層次人才等10個招才引才育才政策文件,組建區人才發展集團,加強人才引進力度。二是厚植成長沃土,搭建平臺聚人才。早在2018年12月,贛州經開區就建設了贛州國家高層次人才產業園,與江西贛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兩園合一,深入建設人才隊伍。同時,一大批“筑巢引鳳”聚才平臺順利搭建,為贛州經開區吸引滋養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生長空間”。三是強化服務保障,創優環境助人才。贛州經開區建立高層次人才事項代辦機制、高層次人才“三個一”服務機制、結合“企業服務日”活動,走訪人才、幫助企業及人才解決各方面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