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后,新聞新浪體育在版權市場陣地失守,專題引發人事變動,搜孤魏江雷臨危受命,體育以“救火隊長”身份接手新浪體育
4個月后,新聞新浪體育在版權市場陣地失守,專題引發人事變動,搜孤魏江雷臨危受命,體育以“救火隊長”身份接手新浪體育。新聞自此,專題一個全新的搜孤新浪體育,浮出水面。體育
1997年10月31日,新聞中國國家隊在大連金州,專題2比3不敵卡塔爾,搜孤輸掉了進軍法國世界杯的關鍵一戰搜孤體育。
賽后,一篇貼在四通利方體育沙龍上的《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的博文,引發的蝴蝶效應,不但令作者“老榕”始料不及,也讓當時體育沙龍版主陳彤震驚。當時,四通利方體育沙龍版塊日訪問量勉強過萬,可這篇文章48小時內的點擊量就高達數萬。
《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讓絕大多數人看到了論壇的力量和影響力,而對于四通利方來說,他們見識到了另外一種力量,體育的力量。
1998年,四通利方與華淵資本合并,新浪網誕生。體育版塊,毫無爭議成為新浪網自成立之初就重點培植的業務。
2000年,新浪網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的登載新聞業務資格,新浪體育聞風而動,經過洽談,成為首家中國國家隊官方合作互聯網媒體。
隨后,新浪體育相繼與奧委會、國際足聯、NBA等國際賽事組織成為合作伙伴,新浪體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體育賽事、新聞發布平臺。
自此,新浪體育成為國內體育愛好者、體育行業人士獲取一手行業資訊、觀看精彩賽事并參與互動的主陣地。
1998年,新浪網剛成立時,魏江雷在惠普從事策略咨詢、系統集成等工作,對于呱呱墜地的新浪網,他坦言起初并沒什么概念。
一年后,魏江雷的態度就發生了轉變。“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新浪,主要關注的是行業新聞和社會大事。”2000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魏江雷在第一時間得知,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工作原因即將飛赴美國的他曾以為這是假新聞。直到在新浪看到相關報道后,他才確信搜孤體育,9.11事件真的發生了。
“接下來幾天,每天都在新浪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魏江雷說。不過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不知不覺中新浪已經成為他當時獲取新聞的第一渠道。他更不會意識到,14年后,自己將和這家與PC行業毫無關系的門戶網站,走到一起。
2014年,在聯想工作了8年的魏江雷,對PC行業感到乏味,他想換個行業,新浪提供的Offer讓他看到了新的挑戰。
“2015年我到新浪時,主要負責新浪PC網站、手機新浪網還有新浪新聞APP。”他現在主政的體育業務不在其中。
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的發布,讓體育產業成為新的風口1999新聞專題,海量資本涌入體育產業,試圖尋找倍數乃至指數級回報的可能。變現能力最強的賽事版權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版權市場在資本追捧下,價格一路飆升。
新浪曾以800萬元簽下的中超賽事版權,2015年時價格飆升至13.5億元,后又翻至5年80億。
面對巨大的行業變革,新浪體育在探討如何應對挑戰時,出現了分歧。緊急時刻,“救火隊長”魏江雷空降新浪體育1999新聞專題,他需要迅速帶領曾擁有光榮歷史,如今卻處處被動的新浪體育在新產業形勢下再立潮頭。
魏江雷的理由是,當下賽事版權價格一路飆升已失去理性,即便以高額成本拿下版權,商業變現時也會遭遇極大困難。
“和購買版權相比,做自主賽事的投入要小很多,而它的想象空間卻非常大。”堅信賽事是體育產業核心的魏江雷,賭上了職業生涯數十年積累起的聲望和信譽。
“如果3年,我做不到行業第一,那就不做了。”當然,敢如此“豪賭”,一方面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另一方面,新浪的基因給了他“豪賭”的資本。
放眼當下世界體壇,在商業化方面做的非常成功的品牌賽事,無不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上的錘煉。到2018年,NBA已渡過了第71個賽季;NHL則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當然,如果要走快車道,也可以選擇做體育小鎮。”魏江雷算過一筆賬,一個房地產項目從開發到營收,快則2年,慢則3年,很容易實現商業回報,但和新浪的企業文化不符。
打開新浪體育版面,除了可以看到受大眾歡迎的足球、籃球等賽事資訊外,棋牌、高爾夫等小眾運動的賽事報道也一覽無遺。
“新浪在業務拓展方面比較保守,極少All In去做一件事,但在業務嘗試方面又非常堅持。”魏江雷認為,一方面是源于新浪的媒體屬性,另一方面,是新浪自成立之初就不斷沉淀起的底蘊。
“如果我去別的公司,說我要做賽事,可能五年內都不賺錢,那么他們可能根本不和我談,但新浪厚實的底蘊可以容忍這種相對較長的周期投入。”魏江雷說,新浪對一個項目的判斷,不僅僅只考慮短期效益,更多的是著眼于未來的長期價值。
準確的判斷與相同的價值觀成就了魏江雷麾下的新浪體育。自2015年開始,3X3黃金聯賽、5X5足金聯賽、滑雪、馬術等9大項目賽事陸續上線個自主IP賽事都成為各自領域的拔尖項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3X3黃金聯賽在全國的大規模推廣,中國3X3籃球在FIBA國際籃聯積分榜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在體育產業沉寂多年的新浪體育,雖經歷短暫迷茫,但憑借厚實底蘊和改革的勇氣,旋即在市場中找準定位和方向,獨辟蹊徑,走出了獨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從賽事報道者,轉型為賽事策劃者。
首先,對于新浪體育來說,由于自身就是賽事舉辦者,所以新浪體育的記者對賽事的理解更透徹,對賽事的報道更全面、更深入。
其次,基于新浪自主IP賽事的成功打造,許多公司舉辦的賽事也會首先找新浪,希望利用新浪的經驗和力量做賽事推廣和賽事招商;
第三,得益于新浪自主IP賽事的舉辦,新浪體育對賽事的商業邏輯認識越來越深刻和清晰。未來,當中國誕生可以與娛樂綜藝IP抗衡的賽事IP時,新浪體育有信心能夠利用賽事平臺做品牌推廣,而不是娛樂綜藝平臺。
未來,新浪體育是否會局限于體育公司這一屬性,魏江雷笑言不會。即使是暫時放棄的賽事版權領域,未來也不排除有重新布局的可能。
“媒體業務會繼續做下去搜孤體育,未來新浪體育的結構一定是多元化的。”魏江雷說,待時機成熟,新浪體育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新聞、版權、賽事、經紀均在鏈條上。
“2014年的體育產業,像極了1984年的IT產業。”魏江雷認為國家對一個產業的開放首先是從取消限制開始的。1984年,企業、個人買賣電腦不再需要批文。2014年,民間舉辦群眾、商業性賽事,也不再需要批文。
“1984年,國家為了鼓勵高科技企業發展,出臺了三減三免的稅收優惠政策。”魏江雷表示,下一步,國家是否會給辦賽公司以同樣的稅收優惠或者優惠,可能性非常大。
“冬季項目是最有機會取得優惠的。”鑒于2022年冬奧會臨近,國家不排除在冰雪項目上給予低息、無息甚至貼息的可能,以便鼓勵民間企業建設場館、運營賽事。而魏江雷早已開始布局新浪杯高山滑雪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