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溫暖時光 讓歲月更有溫度
市老年大學書寫銀齡教育新答卷
晨光里的市老老年大學總涌動著別樣的活力,剛結束隔代教育課程的學書寫阿姨們討論著“正面管教”的技巧,無人機社團的齡教學員正操控設備掠過校園上空,太極班的育新隊伍則準備前往鴛鴦泉開展“行走的課堂”,學校正以改革創新為筆,答卷在“太行泉城”大地上描繪銀齡教育畫卷。市老
近日,學書寫市老年大學獲批“擴面提質改革試點”和“隔代教育改革試點”,齡教這是育新全省唯一一所同時獲批兩個試點的老年大學。這里的答卷每一項實踐,都在詮釋著“老年教育是市老溫暖人心的朝陽事業”。
■記者 高陽 通訊員 孫彥
隔代教育破題:從“經驗帶娃”到“科學帶娃”的學書寫轉身
60歲以上老年人參與隔代撫養時,多是齡教“憑經驗喂飯”“靠權威管教”的傳統模式。“孩子哭鬧就給糖哄,育新其實是答卷在強化不良行為”,這樣的認知鴻溝,曾是許多家庭的痛點。
為填補這一短板,市老年大學創新構建“系統培訓+實踐指導+考核結業”的專業化模式。從兒童心理學基礎到隔代教育技巧,從情緒管理方法到親子溝通藝術,12期系統培訓為學員搭建起科學育兒的知識框架;60余場公益公開課把實用技巧送到老人身邊。
專業的學習和考核讓750余名老年學員真正實現“持證上崗”,他們帶著隔代教育指導方法回到家庭,將“孩子摔倒趕緊扶”轉變為“鼓勵自己站起來”,將“多吃才健康”調整為“均衡搭配更重要”。這場從“經驗”到“科學”的轉身,不僅化解了家庭育兒矛盾,更讓老年人在帶娃中找到了新的價值感,成為全省隔代教育改革的鮮活樣本。
擴面提質筑網:讓優質教育走進“15分鐘活動圈”
“以前報老年大學要搶名額,現在在家門口就能選課程。”家住信都區的張大爺感慨道。這種變化,源于市老年大學以“擴面提質工程”為抓手,織密教育服務網絡的努力。學校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擴面提質改革實施方案》,將從重慶、石家莊借鑒的經驗轉化為“資源整合、模式創新、服務升級”的具體路徑。
通過“校校合作”,與邢臺學院、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等4所高校共建分校,老年學員走進高校課堂,聆聽教授講解老年健康、傳統文化;聯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設立的軍休所分校,讓老兵們在書法、聲樂中延續軍旅情懷;與家樂園集團共建的企業分校,則為退休職工開辟了學習新空間。
如今,以主校區為核心、12所分校為支點、35個社區教學點為延伸的三級網絡,已實現信都、襄都等6個區教學全覆蓋。老年學員步行15分鐘就能找到學習點,“15分鐘活動圈”從愿景變現實。
課程與師資是質量的核心。在保留書法、繪畫等傳統優勢專業的基礎上,學校緊跟時代潮流引入無人機操作、滿口塤演奏等新興專業,構建起涵蓋51個專業、180個教學班的多元化課程體系。
90名通過“公開招聘+高校推薦+社會特聘”吸納的優秀師資,讓課堂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新學年主校區招生突破6200人次,較去年新增1000人次,從“搶名額”到“選課程”的轉變,背后是老年群體對優質教育獲得感的顯著提升。
“行走的課堂”:讓銀齡力量與城市文脈共舞
“泉水潺潺里練太極,古樓清風中排舞蹈”,2025年以來,市老年大學創新開展的“行走的課堂”,讓教育走出教室,與城市地標撞出奇妙火花。
太極班在鴛鴦泉邊體悟“剛柔并濟”的哲學,動作與泉水的韻律相融;舞蹈班以清風樓為背景,編排融入邢襄文化元素的舞段,古樓飛檐與靈動舞姿構成獨特風景……7個城市新地標成為活教材,老年學員在學習中觸摸城市文脈,更自然而然地成為“銀發推介官”。
當師生自編自演的《邢臺有個仁義巷》在泉城故事匯理論宣講大賽中獲獎,人們看到了老年教育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老年學員在博物館課堂里讀懂邢臺歷史,轉身就向游客講述“太行泉城”的故事;在文旅實踐中學的技能,成了傳播城市文化的工具。這種創新模式讓城市地標“活”起來,既豐富了老年教育形式,又提升了邢臺文旅影響力,實現了邢襄文脈傳承與銀齡價值綻放的雙贏。
市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郭曉磊表示:“老年教育是溫暖人心的朝陽事業,我們將始終以學員需求為導向,讓每一位老年人在校園里收獲知識、快樂與尊嚴,讓銀齡時光綻放最美光彩,為‘太行泉城、美麗邢臺’注入源源不斷的銀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