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河南日前,葉縣余莊遺址原禮夏文化研究重鎮河南省的考古重要發現,為探索“禮成中原”提供了新材料。新發現中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制或中晚“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 獲悉,近兩年,龍山在葉縣余莊遺址的文化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現墓中隨葬陶器包括鼎、期形豆、河南觚、葉縣余莊遺址原禮杯、考古高柄杯、新發現中壺、制或中晚雙腹盆、龍山罐等,文化器物組合與擺放位置固定,其中,豆、觚出現9件、7件、5件成組的形式,是最早以特定數量的列器作為墓主人身份地位象征的實例。其中隨葬9件豆、觚的M75和M59,周邊均分布有多座高等級龍山墓葬,其面積也是最大,均有兩個殉人。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發掘項目負責人吳偉華介紹,這些大型墓葬方向一致、面積相近、布局合理,且均隨葬成套的陶禮器器物組合與擺放位置固定,他表示,這是最早以特定數量的列器作為墓主人身份地位象征的實例。表明影響后世數千年的中原禮制,在龍山文化中晚期或夏初期已經形成。余莊遺址的一系列新發現,為研究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復雜化進程及早期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余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是一處距今約4000至4400年的大型環壕聚落,面積125萬平方米,這是目前所見中原地區面積最大的龍山時期遺址。2021年余莊遺址被列入“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截至目前,已發現龍山時期墓葬90座,其中大型墓葬18座,填補了中原地區無龍山時期高等級墓葬的空白。(總臺記者 田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