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研科研復旦上醫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突破。速遞上醫敲黑板!復旦一起看看2023年12月的年月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據學校、上海醫學院官網等整理。成果
2023.12主要科研成果
徐彥輝團隊揭示轉錄起始連續動態全過程
2023年12月22日,科研科研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visualization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in action的速遞上醫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該項研究首次用結構重現出了轉錄從頭起始的復旦16個連續動態全過程,揭示了通用轉錄因子(GTFs)和轉錄泡協同RNA聚合酶Pol II調控轉錄起始向轉錄延伸轉變的年月分子機制。本研究回答了起始過程中眾多問題,成果揭示了轉錄起始調控的科研科研機制,為理解基因表達調控奠定了結構基礎。速遞上醫該研究也開創了利用生化和結構生物學重構生物大分子機器動態過程,復旦揭示其工作機制的年月新路徑,為眾多復雜過程的成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i5120
孟丹團隊揭示BACH1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血管平滑肌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日前,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題為BACH1 regula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via CARM1-mediated methylation of H3R17的文章。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血管平滑肌細胞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機制,對理解干細胞定向分化至血管細胞過程中階段性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干細胞治療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提供新思路。這項研究表明,轉錄因子BACH1對人胚胎干細胞中胚層階段后的體外血管平滑肌細胞分化起正向調節作用。該研究為干細胞定向分化至血管細胞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結合之前的研究,證明BACH1在干細胞自我更新、中胚層和血管譜系分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對于再生醫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論文地址:https://doi: 10.1016/j.celrep.2023.113468.
姜世勃/王欣玲課題組發表對BA.2.86的最新研究
近期,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姜世勃/王欣玲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亮點文章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 BA.2.86: limited potential for global spread。文章首先總結了最近發表在Nature和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雜志上的研究成果,指出BA.2.86存在顯著的抗原漂移,且與受體親和力增強,但是其對XBB突破感染或再感染的人群血清的免疫逃逸能力減弱。雖然BA.2.86對血清的逃逸現象明顯高于其他變異株,但XBB突破性感染或接種含新變異株的COVID-19加強疫苗可增強對BA.2.86感染的預防效果。不能排除在未來可能出現具有更高傳染性和致病性的新亞譜系。因此,應該全面性地監測BA.2.86的進化,并對下一個威脅做好相應的準備。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3-01712-0
王和興課題組合作揭示西藏藏族孕婦新煙堿類殺蟲劑暴露的水平和健康風險
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和興課題組與西藏大學附屬阜康醫院歐珠羅布和李春霞等合作,調查我國西藏藏族孕婦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暴露情況,發現西藏孕婦明顯暴露于新煙堿類殺蟲劑,但低于我國其它地區孕婦暴露水平,處于較低健康風險之中。研究結果以Source and health risk of urinary neonicotinoids in Tibetan pregnant women為題在期刊Chemosphere發表。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3.140774
張超課題組全面鑒定腸道病毒D68的中和性抗原位點
近期,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張超課題組在Journal of Vir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of four neutralizing antigenic sites on the enterovirus D68 capsid的論文。該研究首次全面鑒定并比較了EV-D68原型株和臨床株病毒衣殼上的中和性抗原位點,揭示了EV-D68病毒衣殼上存在4個離散的、功能上相對獨立的中和性抗原位點,促進了EV-D68被中和抗體識別以及病毒進化和免疫逃逸分子機制的理解, 還為理性開發針對EV-D68感染的新型疫苗和抗體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論文地址: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jvi.01600-23
顧建英團隊合作繪制全球首張肢端型黑色素瘤淋巴結轉移時空進化圖譜
2023年12月8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顧建英教授團隊聯合周宇紅教授團隊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勇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elineating the early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 of acral melanoma by integrating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nalyse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聯合空間轉錄組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刻畫了肢端惡黑淋巴結轉移的時空圖譜,為肢端惡黑淋巴結轉移的分子機制及干預靶點,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980-y
范小勇團隊合作提出具有“緊湊-離散”空間排列的“熒光@磁”核-殼納米結構FMNs合成新策略
近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團隊與南昌大學熊勇華、黃小林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以Rearranging fluorescence-magneto spatiality for ‘win-win’ dual functions to enhance point-of-care diagnosis為題發表于Aggregate期刊。該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具有“緊湊-離散”空間排列的“熒光@磁”核-殼納米結構FMNs合成新策略,進一步以新型的“熒光@磁”納米組裝體MANP為雙功能標記探針,成功實現了臨床血清中降鈣素原和尿液中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的高靈敏、高特異性檢測。該探針利用磁分離富集,不僅提高了檢測靈敏度,而且大大降低了血清樣本以及尿樣對免疫學的干擾。該項研究為理性設計熒光磁性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研究成果在磁分離輔助的床旁診斷和生物醫學應用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02/agt2.459
黃瑛團隊診治全球罕見病例登上《柳葉刀》雜志
2023年12月9日,The Lancet(《柳葉刀》)第402卷的clinical picture模塊刊登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黃瑛教授團隊的臨床病例文章Acute pancreatitis as a key to diagnosi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a 12-year-old boy caused by CBS gene mutation。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病例為全球罕見疾病,以急性胰腺炎作為主要表現而被發現、診治的病例更屈指可數,該病例的發表具有相當重要的臨床意義。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3)02714-9
葛均波院士團隊揭示心肌梗死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新機制
2023年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Myocardial infarction drives trained immunity of monocytes, accelerating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論文。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如何觸發造血干細胞或單核細胞中的一種免疫訓練狀態,從而加速心肌缺血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787
黃國英和嚴衛麗團隊最新成果揭示孕早期HbA1c高于5.6%可能預示自然流產風險升高
2023年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黃國英和嚴衛麗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Glycated Hemoglobin Levels at Early Gestation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Pregnancy Loss in Pregnant Women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發表于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雜志。自然流產(SPL)是最常見的嚴重不良妊結局之一。研究基于SPCC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首次報道非糖尿病孕婦孕早期較高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升高可能增加SPL的發病風險,孕早期HbA1c水平控制在5.6%以下對于早期預防SPL發生可能是安全的。目前臨床上HbA1c尚不是孕早期常規檢測指標。鑒于我國處于出生人口數下降的關鍵時期,SPL率居高不下,本研究結果可能為不斷改進孕產婦保健水平的實踐、預防SPL發生提供參考。
論文地址:https://publichealth.jmir.org/2023/1/e46986
闞海東團隊聯合研究揭示氣候變暖將加劇我國神經退行性疾病死亡負擔
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團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郝峻巍主任醫師團隊聯合開展了一項全國性病例交叉研究,定量評估了環境溫度對神經退行性疾病(NDD)死亡的影響,并預測了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溫度相關NDD死亡負擔的變化。研究結果以 Temperature-related death burden of var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under climate warming: a nationwide modelling study為題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本研究依賴于全國最具代表性的死因大數據,為揭示環境溫度與NDD死亡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并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將顯著增加NDD死亡負擔。這些結果為氣候變化與神經系統健康領域提供了可靠的科學見解,強調了在人口老齡化時代實施以減緩和適應為重點的氣候政策的重要性。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066-5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再獲新突破
2023年12月14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張力燁團隊及上海頓慧醫療合作,于Cance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 Integrated multi-omics profiling to dissec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metastat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整合分析多組學數據,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刻畫了肝癌轉移的時空演進全景圖譜,揭示了肝癌轉移的復雜進化軌跡和克隆選擇機制,為研發肝癌轉移預測的新標志物和治療新靶點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論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3)00401-4
王和興課題組合作發現新煙堿類殺蟲劑暴露是兒童肥胖的潛在危險因素
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和興課題組與上海市長寧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唐傳喜主任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醫學院陳躍教授等合作,調查我國上海市學齡兒童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暴露情況及與兒童肥胖的關系,發現兒童廣泛暴露于新煙堿類殺蟲劑,而且對兒童肥胖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該研究成果以Urinary neonicotinoids and metabol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risk in Chinese school children為題在期刊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發表。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3.108366
李偉廣團隊發展遺傳編碼的光催化小分子釋放技術實現神經元精準調控
2023年12月17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李偉廣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陳以昀研究員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徐天樂教授團隊合作,在美國化學會綜合性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Genetically Encoded Photocatalysis Enables Spatially Restricted Optochemical Modulation of Neurons in Live M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功開發了一種遺傳編碼的光催化小分子釋放技術用于神經元精準調控。該技術通過生物正交光催化硼酸去籠反應,空間特異性地光控釋放生物活性小分子,進而在活細胞、離體神經元和活體小鼠中實現了亞細胞特異性、神經投射特異性及細胞類型特異性的神經元光化學調控。該技術通過活體小鼠內的生物正交光催化特異性釋放GABA(B)受體激動劑——巴氯芬,揭示了NaV1.8+神經元是外周GABA能癢覺調控的關鍵作用細胞類型。
論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entsci.3c01351
蔣晨課題組在腫瘤代謝調控中的智能遞送系統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藥學院蔣晨課題組針對腫瘤代謝過程中的幾個特征,歸納總結智能藥物遞送系統在實現代謝微環境多級調控中的新進展,以期提供一種新的腫瘤治療范式。相關成果以 Intelligent Delivery Systems in Tumor Metabolism Regulation: Exploring the Path Ahead 為題,在線發表于《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通過合理設計的遞送系統有望提高代謝調節策略的治療效率。智能遞送系統具有精準感知、程序性、反饋控制遞送等優勢,可以為基于代謝的多維度治療策略提供支持。為了從治療角度深入了解腫瘤代謝,并為遞送系統的設計提供指導,課題組關注了可用于干預的運輸和轉化途徑,總結了腫瘤代謝的一般特征,分類總結了已知的代謝脆弱點和交叉途徑,以及針對性的智能遞送系統設計邏輯,希望為發展多種聯合治療策略提供啟發。
論文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9582
孟丹團隊揭示BACH1調控肝臟胰島素抵抗的新機制
2023年12月21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BACH1在小鼠中調控肝臟胰島素信號通路和葡萄糖穩態》(BACH1 Controls Hepatic Insulin Signaling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工作表明靶向抑制肝臟BACH1能夠明顯改善高脂飲食喂養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臟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和糖代謝的異常以及肝脂肪變性。研究闡明了BACH1作為胰島素信號通路的負調控因子,在調控肝臟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謝中的重要作用,為胰島素抵抗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088-z
彭勃和舒友生團隊揭示小膠質細胞對麻醉誘導和覺醒過程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近期,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彭勃和舒友生團隊報道了小膠質細胞對麻醉狀態的調控及其機制,以Microglia facilitate and stabilize the response to general anesthesia via modulating the neuronal network in a brain region-specific manner為題發表在生命醫學類期刊eLife上。在分子機制方面,團隊利用轉基因小鼠和藥理學調控等多種手段,證明小膠質細胞對于麻醉覺醒過程的調控依賴于它特有的P2Y12受體及下游胞內鈣離子水平,而不依賴于C1q介導的突觸吞噬作用。該研究證明小膠質細胞是麻醉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小膠質細胞的穩態是維持麻醉狀態的必要條件,從免疫系統調控神經系統的獨特角度揭示了全身麻醉的神經膠質機制。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7554/eLife.92252
王建新課題組發現人參皂苷Rg3賦予脂質體長循環功能且避免加速血液清除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藥學院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藥劑學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23年第364期上發表了題為Ginsenoside Rg3 endows liposomes with prolonged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duced 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的研究文章,并被選為封面論文。該研究將傳統PEG化脂質體中的膽固醇和PEG替換為人參皂苷Rg3,制得的人參皂苷Rg3脂質體具有良好的長循環功能,通過解析其表面吸附蛋白冠成分,闡釋了其長循環機制。此外,開展了重復注射后的藥代動力學與免疫原性研究,發現與傳統的PEG化長循環脂質體相比,Rg3脂質體在重復注射后不會觸發類似的加速血清清除現象,在重復注射時具有更好的長循環性能。研究結果為基于人參皂苷的脂質體開發提供了支撐。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3.10.023
范小勇團隊合作自主研發新一代尿液LAM床旁檢測熒光試紙條快速診斷結核病
近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范小勇團隊與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盧水華/南昌大學熊勇華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量子點增強的免疫層析技術(QB-LAMs),通過定量床旁檢測尿液中的LAM抗原即可快速診斷結核病,研究論文以A novel quantitative urine LAM antigen strip for point-of-care tuberculosis diagnosis in non-HIV adults為題發表于《感染雜志》(J. Infect.)期刊。結核病(TB)仍然是全球傳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準確診斷對“終結TB”至關重要。該發現為QBs-LAM在未感染HIV的人群中診斷TB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為開發具有更高診斷性能的下一代基于LAM的POCT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由于其高診斷表現、成本效益和POCT特征,QBs-LAM有望作為TB社區篩查的工具,尤其是在高TB負擔的偏遠地區。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3.11.014
鄭平課題組發現場景重新激活成癮記憶的新分子通路
近期,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腦功能和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鄭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發現場景重新激活成癮記憶的新分子通路。相關研究成果于2023年12月26日在線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課題組發現場景可以激活基底外側杏仁核投射到伏隔核的神經元,抑制這類投射神經元可以明顯抑制場景引起的成癮記憶提取。在這個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場景在這類神經元引起的分子反應,發現場景可引起這類神經元記憶相關分子Arc表達增加,抑制Arc也可抑制場景引起的成癮記憶提取,并且研究工作顯示多巴胺D1受體磷酸化ERK是Arc表達增加的原因。課題組還研究了多巴胺D1受體對這類神經元谷氨酸興奮性輸入通路的作用,發現多巴胺D1受體信號通路可協同增強谷氨酸AMPA受體的作用,從而提出場景通過雙重輸入途徑提取成癮記憶的新假說。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3-02371-x
制圖:實習編輯:章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