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夷新區藝術中心、藝術文化中心項目現場,中心中心質量如果你注意觀察,文化會注意到“躲在”龐大建筑物里面的項目一張張二維碼圖案。記者掃了掃墻上的推進二維碼,馬上就在手機上顯示這堵墻所使用的標準材料、該材料的化施供應商、建設時間和具體的工讓工程施工班組等基本信息。
“我們按規范要求加強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管理,看得見促進結構工程質量提升,藝術提高結構實體實測實量的中心中心質量可追溯性。”該項目質量總監王文濤告訴記者,文化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可控、項目可視,推進結合“互聯網+工程管理”的模式,引進主體結構信息二維碼掃描技術,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該構件的信息,以達到信息集成化的目的。
由于設計標準高,武夷新區藝術中心在施工伊始,便面臨著多重技術難關。記者站在藝術中心大樓下,只見一個大型的“圓盤”以一定的傾斜度矗立在頭頂?,F場工程師告訴記者,藝術中心斜屋面與水平面呈39度,大傾斜增加了施工難度。為此,施工方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增設鋼爬梯、鋼管扶手保證工人作業的安全,使用雙層模板安裝避免混凝土施工時因滑動流淌而造成局部離析的問題。
對于藝術中心而言,除了“39度斜坡”之外,升降臺也是一大技術難點。舞臺位置處于圓形建筑物中心,且深基坑面積小因而操作空間有限施工難度大,為了保障基坑安全系數,設計單位采取兩道混凝土內支撐梁體系確保施工安全。
據了解,在實施標準化管理中,整個項目還有一個核心的技術應用,就是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通過此項技術,在項目施工前期的策劃階段,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對整個施工現場的臨設布置進行優化,現階段主要是對結構跟管線分布進行合理布局。
“藝術中心、文化中心項目在主體結構施工過程,我們對框架柱進行一個實測實量,通過互聯網信息采集系統,對施工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實體構建質量把控的重要手段。”王文濤說道。
藝術中心、文化中心項目機電技術負責人楊公升告訴記者,BIM技術不僅在施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后期項目完工后也發揮巨大作用:“到后期可以是移交給使用方、運營方,可以整個系統給它,以后運行維護等方面,就可以直接在我們構建的系統上讀取某個點發生什么事情,還有應急的處理措施是什么等信息,都可以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