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將于12月18日舉行的公投“珍愛藻礁、重啟核四、對辯讀反萊豬、論邀‘公投綁大選’”4項“公投”,請已是回民近期島內最受關注的議題。民進黨提出四個“不同意”的進黨懼黨宣傳口號,并編列5800萬新臺幣巨款舉辦說明會,不改搞所謂“大內宣”,名民但卻對在野黨邀請進行主席層級的公投辯論已讀不回。該做法引來輿論質疑:民進黨在怕什么?為什么不愿接受民意的對辯讀公開檢驗?
民進黨之所以對公開辯論如此心虛,首要原因是論邀輸不起。四大“公投”能夠成案本身就是請已民眾對民進黨施政不滿的反映,這四項議題是回民民進黨施政的重要政策主張,一旦失敗,進黨懼黨對民進黨無疑是不改重大的信任危機,而且可能產生骨牌反應,包括影響明年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執政提前“跛腳”,甚至可能導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下臺負責等后果。
其次,公開辯論可能會暴露出民進黨以往在公投議題中變換立場、自我矛盾的種種作為:例如所謂“公投綁大選”,原本就是民進黨的重要主張,但在2018年“公投”大敗后,民進黨挾執政優勢于2019年6月修改了所謂“公民投票法”,規定每2年才能舉辦一次所謂“公投”,并錯開選舉年。又比如萊豬案,蔡英文曾帶頭抗爭馬英九時代進口萊牛,民進黨還霸占立法機構主席臺多日進行阻撓。轉眼政黨輪替,民進黨立場馬上轉彎。
民進黨一向以所謂民主進步自居,但目前來看,其為了選票不擇手段,為了甩鍋對手政策朝令夕改、昨是今非,種種荒謬做法不僅很難向選民交代,更會挑起政黨惡斗、族群撕裂。如此作為的民進黨,早就自己砸碎了所謂“民主進步”的招牌,這次“公投”將是信任危機的開始。如此懼怕民意,民進黨不如改名“民懼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