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火車·悅讀|女兒,火車火車爸爸開著火車先送他們回家過年
春運,悅讀對中國人而言,女兒年承載著相同的爸爸情感,卻有著不同的先送意義。對于離鄉的家過游子,即使穿過涌動的火車火車人潮,跨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家團聚。悅讀對于許多默默無聞的女兒年鐵路人,春運的爸爸另外一個名字,是先送責任和奉獻。
父親是家過一名火車司機。我在很小的火車火車時候,便對春運有著模糊的悅讀印象,而這印象并不只來自春運本身,女兒年還有對父親的“不滿”和“抱怨”。
小時候很難在家中看到父親,特別是過年過節本該家人團聚的時候。當別人家的年味兒節味兒都散了的時候,我們家才會伴著父親的回來而開始。那時,正是改革開放之初,只有在過年的時候,餐桌上才會變得“豐盛”一些。
有一年春節特別寒冷,蒸汽機車設備質量故障頻出,車頭供應不上,而父親的包車組又是段里的“先進”包車組,為了完成旅客運輸任務,父親回來時,已是正月初三了。年幼的我就抱怨父親:“為什么這次頂班出去這么多天才回來,別人家的團圓飯早就吃完了。”父親對我的“抱怨”和“質問”并不生氣,雖臉有愧色卻很從容地說:“等春運結束,爸爸的班就不會這么勤了。你希望一家人在一起過年,那別人也希望啊,爸爸就是開著火車送那些人回家過年的。”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春運這個詞,對它所特有的含義不僅非常陌生,更沒有現在聽后就會在腦海里出現的畫面:候車室、站臺上人流如織,人潮涌動的旅客從四面八方聚來,又向四面八方散去。直到我也成為一名鐵路職工,才對春運有了真正的認識和體會。
春節期間會增加臨客列車,機車乘務員常常在外地公寓短暫待乘保休后,又接著出乘擔當旅客運輸任務。在鐵路工作多年,讓我讀懂了父親,讀懂了春運中堅守在崗位上的鐵路人。旅客回家,他們離家,都是因為心中的一份責任、一份熱忱。
我對春運的了解和認識,除了源于自己身為鐵路職工的工作經歷,還有來自我作為一名普通旅客的乘車體驗。
年少時,我住在長圖線上的蛟河縣城。父親曾經擔當的列車交路就在這個區段上,以縣城為起點向南到“吉林市”或向北到“敦化”,雖然都只有一百公里左右的距離,但那時是蒸汽機車牽引,開行的車次少,火車運行速度慢,所以這段距離要運行3個多小時。
到了世紀之交,機車車型已由蒸汽機車轉型為內燃機車。長圖線列車運行速度提高了,車次也增加了,吉林至蛟河間的運行時間縮短為1小時40分鐘左右。極大地方便了日常出行的人們,更讓春運回鄉的旅客縮短了時空距離。
工作后每年春節回家過年,我成為了春運旅客中的一分子。春運期間列車上的人很多,過道上都站滿了人,非常擁擠,只要腳稍一抬起,就再難找到落腳的地兒了。一開始,我都是在擁擠的人群中回家過年的。2015年吉圖琿高鐵開通,每天有20多對動車組對開,讓我的回家之旅越來越快捷、舒適。
在我與春運走過的四十多年里,中國鐵路發生著巨變,機車車型日新月異,列車速度一日千里。鐵路人正以“平安春運、有序春運、溫馨春運”為目標,為旅客營造最美好的出行體驗。四十多年來,無論鐵路怎么變,鐵路人的堅守和奉獻都沒有變。
我相信在未來, 鐵路一定會有更多美好的“巨變”,和始終如一的“不變”。
文字:許麗華
圖片:劉慎庫
編輯:蘇凡
實習編輯:左鴻文
點贊!鐵路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