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醫美醫美微信群出現這樣一條消息,證監寧波地區出現廠家授牌被處罰的管處事情,引起了我的罰文注意。立刻在互聯網查詢,醫美但是證監很遺憾沒有找到處罰的文件,無法來詳細地分析監管處罰的管處依據。
俗話說,罰文功夫不負有心人,醫美近期我整理2020-2023年醫美行業的證監行政監管處罰的200多個經典案例,包含了類似的管處監管的文件。
回顧醫美近十年的罰文發展歷程,上游廠家對醫美的醫美發展與技術的提升做出來巨大的貢獻,可以毫不夸張的證監說上游廠商直接或間接幾乎承辦了醫美行業90%大小學術會議及院內培訓,其核心的管處目的是銷售自己的產品,推廣此產品的臨床應用范圍及技術推廣等,進而形成業內的共性認知,樹立品牌的權威性。
授牌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一種捷徑,機構既可以用來營銷,又可以安撫醫生咨詢的自信心。授牌一般分為三種,機構授牌,醫生授牌、咨詢師授牌,其背后的邏輯是與產品的銷量成正比,這點有失公允。
機構授牌背后的邏輯一定依托于產品的銷量,比如,分為合作機構、金牌合作機構、白金合作機構、鉆石合作機構,有官方網站查詢(以上隨便舉例,如有類似純屬巧合)。這種授牌從邏輯上分析是屬于合規合法,有一個前提是你要公示等級劃分的條件及細則。
現在部分電商平臺也參與到授牌的大家庭,對機構與醫生進行授牌等。同時,電商平臺為醫美機構的授牌進行營銷展示,需要提供機構認證、醫生認證環節,提高權重為營銷服務。這種行為從廣告監管、醫療監管的角度是否構成違規行為,如果構成所處罰的相關依據又是什么?
文件解析:
1)通過監管公告顯示,此機構是渠道機構的概率較高,通過機構宣傳欄的展示內容可以看出。有駐點醫生、多點執業醫生、美學設計師、機構負責人等。
2)通過監管內容來看,任何虛假宣傳的資料都會查詢制作過程發布廣告的費用等,作為處罰金額的構成部分。本次是通過廣告公司打印院內展示,制作費用較少。
3)監管審核內容包含:
A:美國艾爾建認證醫生,根據最新規定,艾爾建廠家是沒有培訓認證權利;
B:中國整形美術協會委員會委員,小編也是第一次聽說,是錯別字,還是我落伍了,有知道的可以留言……
C:亞洲國際抗衰老學會常任理事,這個幾乎沒有太多含金量,W起來的;
D:中國抗衰老學會常任理事,范圍縮小了,獲取性質一樣;
此機構的本意很明確,使勁地忽悠顧客,反正應該都是自己杜撰的,心想你要能查到才怪。監管部門的內心也很明確,抓的就是你們這幫兔崽子。
4)按照醫療規定,非醫療人員不允許出現在醫生欄目里面或在醫美機構宣傳;
5)處罰定性,屬于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 行為,構成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
以上是杭州市場監督局的處罰案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來源:醫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