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閱讀提要
生硬機械、民生民生不顧現實的策之切治污手段要改,蠻干硬來、攸關舍本求末的民生民生管理思維更要改。要“把農民擁護不擁護、策之切支持不支持作為制定黨的攸關農村政策的依據”,才能真真切切地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民生發展思想。
“幾千畝地讓人收,策之切都機械化了還要讓人收,攸關這是民生民生啥政策?”“晴天不讓收,非得下雨天才讓收嗎?”近日,策之切網傳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一鄉鎮禁止群眾用機械設備收花生,攸關工作人員稱“有領導檢查”“揚塵太大”,民生民生引發廣泛熱議。策之切延津環保局回應稱,攸關沒有接到檢查通知,并非不讓群眾收花生,是讓收花生時注意揚塵污染。該縣有關部門表示,由于個別工作人員解釋有誤,導致群眾誤解,已進行批評教育。目前,當地群眾已經可以正常使用機械設備收花生。
農收有其時,時令不可違。當前正值花生豐收時節,對延津這個農業大縣來講,收花生、曬花生就是當地農民的燃眉之急。利用機械作業,就是要搶抓“顆粒歸倉”的短暫窗口期,在這個關鍵時刻,禁止機械作業或是提倡錯峰作業,難免會引發群眾反感。作出“錯峰作業”等決策時,是否認真考慮過群眾之所需、群眾之所急?慎思每一個環節,慎下每一個決定,避免瞎折騰、翻燒餅,這是尊重群眾勞動、激發群眾活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秋收”與“揚塵”,孰輕孰重?拎不清輕重緩急,脫離現實、忽視群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難免層出不窮。此前,有的地方為強力推進清潔取暖而“一刀切”,“禁柴封灶”致百姓挨凍;有的地方認為機械收麥的揚塵會污染環境,讓農民自己出錢降塵;有的地方因公路兩邊正在打造景觀帶,將農戶種的高稈作物全部拔掉……這些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門“拍腦袋”“想當然”的不良作風。不分青紅皂白,不顧客觀條件,一味將壓力轉嫁到群眾身上,只追求所謂的聲勢和力度,不愿做春風化雨、靜水流深的工作,就會凌空蹈虛、不接地氣,政策不僅落不了地,還會傷了群眾的心。
民生之策攸關民生之切,不應成為一道為了達成單項任務的簡單禁令,而應是一種彰顯為民之需、經過深思熟慮的科學辦法。任何一項政策,注重與群眾的溝通和協商尤為重要,自上而下的蠻力推進只會舉步維艱。生硬機械、不顧現實的治污手段要改,蠻干硬來、舍本求末的管理思維更要改。忽略了對農民權益的保護,只會顧了這頭、丟了那頭,讓問題“按下葫蘆浮起瓢”。
鄉村振興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改善鄉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唯有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站在廣闊的田野里,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充分考慮各方意見,最大限度尋求共識和平衡,才能減少阻礙政策落實中的矛盾,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要“把農民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制定黨的農村政策的依據”,才能真真切切地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