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張步雄)“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圖,身份證剛剛完成入戶再調查摸底工作。莆田”近日,制作張圖莆田市自然資源局駐仙游縣楓亭鎮耕豐村工作隊隊員楊荔陽向后方總指揮匯報最新疫情防控實況。實現
在疫情防控中,抗疫一線抗疫人員做大量的身份證排查工作,產生一連串統計數據,莆田無法單靠人力完成,制作張圖需要技術支撐。實現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利用業務特長和技術優勢,抗疫通過多圖疊加、身份證連線聯防的莆田方式,創新疫情防控“數據云”,制作張圖織密防控網。實現
其實,抗疫早在該局黨員志愿服務隊進駐耕豐村前,工作人員即以農村地籍房屋調查成果套合高清影像圖作為底圖,先行整合耕豐村影像圖、地形圖及公安部門戶籍門牌信息,疊加形成道路管控、卡口布設、入戶調查等疫情防控工作底圖。
駐村后,他們馬上“掛圖作戰”,利用全市高清影像圖和農村地籍房屋調查數據成果,精準落圖各封閉卡口及活動卡口點位,明確標注核酸檢測采樣點、確診戶及重點管控區域。
這張圖為疫區的每幢房屋制作了“身份證”,在接入各類重點人員、場所、物資的基礎上,補充疫苗接種率、風險率等數據,形成防控結合的預警體系,支撐衛健委等部門以及鎮街、村居、網格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
為了制作這張圖,莆田市自然資源局測繪地理信息科連續加班了7天。
“這些數據時間和空間基準不同,可能存在冗余的信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我們對必要的數據進行處理。”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局長陳景新說,不定期通過微信、視頻等渠道,依托“一張圖”,適時調整防控措施,形成“前方一線+后方支撐”全方位疫情防控格局。
為了加強網格化管理,當地村民5戶至10戶被歸為一組,然后再細分為網格,最后細至每個單元,各自都有編號。
“按照編號,我們是在網格3。僅用了約3小時,就把網格里的下店組、南嶺組30戶接種疫苗、核酸檢測、七類人員情況等事項一一摸清,并登記造冊,全部錄入電腦數據庫。”隊員何金明說。
“只有底數清,才能實現精準防控。”隊員李锜說,剛開始,對于核酸檢測是否全員覆蓋一事,大家心里沒底?,F在,他們利用網格化管理工作圖,把每戶的門牌號、戶主及家庭人員信息等內容全部標出來,結果就一目了然。
自9月18日起,莆田疫情中高風險區域已陸續運用“一張圖”開展疫情防控,20日起在全市全面鋪開,為多個部門提供高清影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