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街頭經常能看到這樣排隊買鴨脖的精武鴨脖情景
記者9日從武漢新華工商所獲悉,3月8日,武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終審判決),商標維持北京市中院裁決,年津武漢零點綠色食品公司勝訴,爭塵武漢企業保衛“精武”商標獲得最終勝利。埃落“精武”商標真正歸屬江城。精武鴨脖
在遭遇了一場長達4年的武漢商標之爭后,精武商標終于歸漢。商標這意味著,年津武漢現有眾多精武鴨脖企業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大打“精武牌”。爭塵而據武漢工商局相關專家評估,埃落被奪回的精武鴨脖精武鴨脖商標的預估品牌價值高達30億元左右。
【官司】
“商標之爭”一波三折
2007年,武漢武漢精武鴨脖突然遭到天津市精武畜禽繁育科技有限公司“上門打假”,商標武漢零點公司生產的可可精武鴨脖等產品成為重點“打假”對象之一。
為此,武漢零點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奮起反擊。
武漢零點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調查得知,1996年,天津市南河鎮小南河村數位村民因長期從事畜禽繁育工作而集體組建了畜禽繁育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包含精武兩字的圖案加文字的組合商標。該公司的經營范圍雖涵蓋水產品的繁育技術開發及技術咨詢服務,但根本沒有熟食加工業務內容。只是在看到精武鴨脖在全國市場風靡后,該公司才于2005年修改了商品范圍,增加了熟鴨脖等種類。零點公司當即對天津精武申請注冊的精武商標,提出商標異議,并獲國家商標局受理。
其間,天津精武也沒閑著,他們在和武漢方面爭奪精武商標的同時,還和武漢漢口精武等簽署商標使用許可合同,許可其使用精武商標,一年許可費用就高達17.8萬元,而該商標正是當時已經遭受武漢零點公司異議的商標。
天津精武還數次向武漢市工商局投訴武漢零點公司等企業侵犯“精武”商標專用權,亦曾向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法院提起過相關訴訟。
后幾經協調,2009年4月,武漢零點出資收購了天津精武42類即餐飲服務類商標。但出人意外的是,同年7月,天津精武又向武漢方面提出聯合使用注冊商標的建議。精武鴨脖津漢之戰再添變數。
最終,幾經努力,在去年6月,武漢零點公司收到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關于零點公司提出的商標異議復審裁定書。裁定被異議商標在熟鴨脖、熟鴨、熟鴨內臟商品上不予核準注冊。武漢方面獲得最初的勝利。
但時隔一個月后,天津方面向北京市中院起訴,請求撤銷此裁定。當年11月,北京市一中院判決商評委和武漢零點綠色食品公司勝訴,駁回天津公司訴訟請求。11月底,天津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再次上訴至北京市高院。
直到今年3月8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傳來二審判決,維持北京市中院裁決,武漢零點綠色食品公司勝訴,武漢企業保衛精武商標才最終獲勝。
【成果】
“奪標”獲勝價值巨大
業內人士稱,這一勝利的經濟價值不言而喻。這不僅是零點食品公司的喜事,更是武漢整個鴨脖行業乃至湖北特產食品行業的喜訊。
據武漢鴨脖協會統計,現今在漢口精武路上鴨脖散裝經營戶達25家,在武漢市鴨脖專賣店經營戶約為500家,雖然一些品牌較為分散,或者沒有自己的品牌,但都統稱為“精武鴨脖”,并多數使用精武商標。
另外,在湖北省內銷售鴨脖的專賣店高達5000處,基本都是模仿精武路的鹵制技術自己開店的,更為可觀的是,在湖北省內各大超市以及各個二級城市的本地超市內幾乎都設有以精武鴨脖為主的鹵菜專柜,多約2000個網點。
業內統計,省內鴨脖經營點合計高達7500家,年產值約54億元。武漢人到外地開店賣鴨脖的也不計其數,年產值接近12億元。
除此之外,每年外地人慕名來漢學習鴨脖制作工藝,然后回去創業的達1000人。現在分布在全國各地開店經營謀生、創業、發展,經營的鴨脖專賣店達6000家,年產值超過40億元……
據介紹,湖北省精武鴨脖每年的稅收收入高達1億元人民幣。僅精武鴨脖每年就能解決湖北省高達10萬余人就業。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精武鴨脖的帶動,湖北省還形成了一條從養殖、屠宰、冷藏、運輸、加工再到成品銷售的完成產業鏈,其年產值現已接近2000億元,解決就業多達900萬人。據粗略估算,現在全國有鴨脖經營散戶15000家,全國每年的鴨脖銷售總量高達657億根,銷售產值在1971億元以上。
【啟示】
城市名片有待擦亮
“精武鴨脖”,最終歸屬于武漢鴨脖行業,是整個行業的勝利。然而,“吃一塹,長一智”,精武商標的津漢之爭,也給武漢諸多行業帶來了一個很好的教訓和啟示。
多年來,由于品牌雜亂,這一行業紛爭不斷。眼下,武漢僅生產真空包裝的鴨脖企業就已經從2005年的3家上升到目前的14家。這十四家不同的鴨脖生產商中,幾乎90%的企業都使用了一個產品名稱——精武鴨脖,而且都突出使用了“精武”二字。
此前,由于天津方面搶先注冊,武漢任何一家生產商都與“精武”商標無緣。市場上因此更出現很多小作坊生產商,紛紛打出仿精武、傍精武品牌,售賣鴨脖產品,都號稱自己是正宗精武鴨脖,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由于進入門檻低,只要略懂“鴨脖”加工制作技術就能打著“精武鴨脖”的旗號經營鴨脖生意。于是,各個銷售門點都可以自成一派。做鴨脖生意的門面裝修風格各異,精武二字字體千變萬化,銷售的鴨脖產品的外觀顏色也各不相同,口味也各有差異,顧客也就被弄得糊里糊涂。
全行業呈現出的雜亂無章局面,不僅造成了降價兜售的惡性競爭,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如衛生安全問題、工商部門執法困難問題等等。就在真假“精武鴨脖”混跡市場,魚龍混雜的同時,外來品牌大舉蠶食武漢市場,武漢空有產品研發上的優勢,實際上是在為別人培育市場。
業內專家分析稱,武漢鴨脖行業現有不和諧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品牌形象維護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缺乏。
讓人遺憾而又不解的是,雖然有關部門不斷做工作,但時至今日,武漢眾多鴨脖企業中,還沒有一家愿意申報國家馳名商標。
現在精武商標終于回歸江城,武漢眾多鴨脖企業迎來了新一輪機遇,如何發揚優勢,博采眾長,共同創造武漢鴨脖行業更加輝煌的未來,擦亮精武鴨脖這一武漢的城市名片,已經成為了擺在每個從業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