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大一又上熱搜了,次吃這次不是點難兼并某家醫院,也不是次吃自己開了新的分院,而是點難挖了40多位專家去他們醫院。
有人問,次吃挖人不是點難挺正常的,人才應該自由流動。次吃而被挖的點難醫療機構某科室主任說:“也就是這兩三天,超聲科走了4個,次吃心外科走了7個、點難麻醉科走了2個、次吃重癥護理和專業輔助走了9個。點難這22位突然換東家的次吃骨干中,高級職稱的點難專家就有11位……”
因此媒體也爆出這樣的標題:
感覺這次鄭大一吃相有點難看。
為何鄭大一要冒著被詬病還要這樣做呢?個人認為和河南省衛健委的次吃考核有關。
今年3月,河南省衛健委公布了《2021年度河南省三級醫院基于DRG績效分析報告》。
這個報告是對河南全省三級公立醫院的一次“大考”,是深化醫改、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和“助推器”,從醫院綜合能力、疑難病例治療能力、外科能力、醫療安全、學科發展及重點專科能力六個方面展開考核評比,用統一指標、同一數據平臺、同一把尺子對全省參評醫院進行了綜合分析,是目前河南省三級公立醫院評比最權威的榜單。
鄭大一排名第一!
既然排名第一,為何還要花大力氣挖人呢?別急,慢慢道來。
我們看一下在排名中各項指標的情況。
以三級綜合醫院為例:
DRG總量 0.1
CMI 0.45
組數 0.25
時間指數 0.1
費用指數 0.1
因此,考核比重最高的是CMI,病例組合指數,占45%的權重。
再看鄭大一在CMI的指標情況:0.8874,居然這個指標不是第一!??!
2021年度考核,CMI河南省排名第一的居然是安陽市人民醫院,1.0694,第二是周口市中心醫院,1.0346,鄭大一連前十都進不了。
CMI,這樣一個顯示醫院技術水平,質量高低的指標,鄭大一居然不是河南省第一,那就別再談全國排名了。
讓鄭大一在考核中成為第一名的因素是兩個:組數和DRG總量,分別是782和605434.42,
如果說鄭大一的組數和第二名、以及前十名差距不大的話,那么DRG總量可是一騎絕塵,比第二名河南省人民醫院高了一倍,比安陽市人民醫院高了八倍,不愧是全球第一大醫院。
因此,鄭大一只是大,并不強。
如何改變這個現狀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位副院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是我們新院長上任后謀劃了幾個月,為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實施的人才引進戰略。隨后省內、國內還會有更多的優秀中青年業務骨干,陸續加盟鄭大一附院……”
挖人,挖對CMI有影響的人。從本次被挖的專家看,主要集中在心臟治療領域。鄭大一雖然在心血管內科實力雄厚,但心血管外科在省內專科排名中,實力略顯遜色。此次新引進的專家,在心血管外科以及重癥監護等方面,均有獨當一面的實力,這部分專家到位后,可以迅速補齊相應短板。
關鍵是心臟治療領域,尤其是心臟外科的DRG分組權重高,意味著拉動CMI值明顯。因此,鄭大一挖人是跟著CMI走的。
因此,給其他醫院一個提醒,除心臟外科以外,CMI影響比較大的專業還有:器官/骨髓移植、神經外科/介入、各腫瘤外科等。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為何鄭大一要這么做呢?
還是和鄭大一的“大”有關。
簡單地說,CMI不高,鄭大一的醫師們肯定不服氣。究其原因,不是鄭大一專家能力不行,而是鄭大一做了太多“低廉”的診療活動。
兩個新聞大家估計都聽說過:
1、(春)節后就診迎高峰!鄭大一附院4院區一天接診4萬人(2022年2月)
2、鄭大一附院全面接管河南省省立醫院 “一院四區”格局正式形成(2021年9月)
還要一個新聞只是私下傳播:鄭大一營收已近200億。
結合起來看,就是這么大一家子,能養活已經不容易,現在還要考核績效,真是要了老命了。
給鄭大一一個建議:悠著點,別把醫師們累壞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作為大三甲,患者數量也不少,但自從開始預約掛號后,新的問題出現了。
“掛錯號、掛不到號、強行加號……醫療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天天發生,醫患關系好比古代‘盲婚啞嫁’,千辛萬苦,滿懷期待,一掀蓋頭,人搞錯了?!毙赝饪期w曉菁主任這樣比喻。
另一方面,醫師也抱怨,醫患不匹配,病房總是收不到真正需要做手術的患者,臨床診療和學生帶教、學科研究面臨脫節問題。
趙曉菁主任想了個辦法,通過精準預約掛號平臺,把號派發給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颊邔⒓韧∈焚Y料、診斷報告等信息上傳到平臺,醫生就會在后臺判斷是否需要就診。這樣一來,掛錯的號在后臺被過濾,符合就診需求的被篩選出,最快時間被排上門診。
趙曉菁主任每周三的門診量從120多個下降到了40個,門診收治率從10%提升到了40%-50%,而且診療時間由原來的5分鐘增加至15分鐘,醫患溝通時間長了,雙方都更舒心了。
關鍵是收治的患者病組權重/分值就上去了,那么CMI肯定高啊!
這樣一來,也體現了作為大三甲醫院的定位,專治疑難雜癥,而不是什么病都看。
最后總結一下,以DRG/DIP支付作為考核的年代,病組權重/分值的確可以幫助區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然而背后其實是人才的競爭。搶人可以解決燃眉之急,而長遠看,培養人、尊重人才是王道。
來源:諸任之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