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科學探索獎”共資助了248位青年科學家。他們來自26個城市,90所科研機構,平均年齡41歲。
對這群青年科學家而言,“科學探索獎”意義重大。
“我相信每一位青年科學家都會有這種感覺:人生獲得的第一次認可是最難的。”首屆“科學探索獎”交通建筑領域獲獎人、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員鄧自剛回憶,獲獎前,自己作為一個“青椒”,盡管一直在努力,但總是得不到認可,也曾有過“信心跌到谷底”的時刻。
2019年獲得“科學探索獎”后,由于研究終于獲得肯定,鄧自剛也重新振奮了精神,“感覺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更有干勁了”。
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先進制造領域獲獎人、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鉆開看來,“科學探索獎”是他人生中的催化劑、加速劑:“如果沒有‘科學探索獎’,我做科研可能是線性前進的,而實際上,過去幾年我們的成果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獲獎后3年的成果是過去10年都達不到的。”
與此同時,在“科學探索獎”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的助力下,不同領域的獲獎人開始打破學科壁壘,有了更多跨界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王鉆開坦言,獲得“科學探索獎”前,自己的科學影響力局限于機械工程和仿生科技,而在獲獎的故事不脛而走后,他收到了不同領域科研工作者的來信,包括美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和學生。
更直觀的影響是,這項由科學家主導、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的公益獎項,將使每位獲獎人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這也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在2019年“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看來,“科學探索獎”的一大特色就是“錢狠話不多”,科學家不僅能直觀感受到實在的支持,更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這是一項與時俱進、自我突破的榮譽。
頒獎典禮上,香港大學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成為“科學探索獎”5年來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今年,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筑兩個領域首次出現女性獲獎人。
多元化的青年科學家面貌,正折射出“科學探索獎”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底色。
正因如此,2021年生命科學領域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志喜寄望后來的“科學探索獎”申報者,不僅需要對研究有足夠的自信,更不能滿足于當前的研究水準,要自我革新,實現真正的自我突破。
“科學探索獎”發起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科技是國際競爭重要的領域,關系到國家的發展,甚至可以說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所以在這點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上面。”
在鄔賀銓看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年齡分布主要在35歲到45歲,這個年齡段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已經成家,但還沒完全立業,會有比較重的負擔。“科學探索獎”5年下來只評出248人,數量不多,但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讓青年科技人員知道如果安心做研究,且有前瞻性思考或創新思路,那終究會被發現和認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北大的老校長丁石孫曾說,‘我們這代人拼了命努力,也只能是為后人創造一些好的條件而已’。”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感慨,如今“科學探索獎”擁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就是在中國形成更大的優秀科學家群體,在中國科學自主創新方面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科學探索獎”和青年科學家呈現的全新面貌,也將進一步印證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和科研生態的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