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座工位于長春的廠半Q工廠正式建成投產,緊接著,年內5月28日一汽-大眾華東基地歷時三年完成建設,投產作為一汽-大眾全國基地戰略布局的座工重要組成部分,新工廠的廠半建成將進一步推動一汽-大眾智能制造與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接下來的年內三個月時間里,位于佛山的投產華南基地二期項目和全新的華北基地將相繼建成投產,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溫澤岳博士在與媒體溝通時提到,座工“平行建設4個新工廠并在6個月時間內先后啟動生產,廠半這個應該是年內行業上很少見的。” 這也標志著一汽-大眾即將實現全國五大基地8座工廠的投產生產網絡布局。
推進2025戰略:完成五大生產基地布局,座工產品陣容擴充至45款
追溯到2012年,廠半一汽-大眾(包含大眾和奧迪兩品牌)在市場上僅有9款產品;六年后的年內今天,按照計劃在年底前一汽-大眾的產品陣容將擴充至18款;旗下的生產網絡也將遍布在東北(長春)、西南(成都)、華南(佛山)、華東(青島)以及華北(天津)等地,進而產能輻射全國,彰顯一汽-大眾作為合資企業領軍者所具備的強大體系能力。
在強大的產能布局依托下,一汽-大眾也將加速產品投放、注重新能源車型的導入,溫澤岳博士表示:“我們的戰略規劃中,到2025年一汽-大眾的產品線將擴充至45款,其中新能源車將達到14款” 。新能源是汽車行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溫澤岳博士介紹到,一汽-大眾的前期規劃是實現傳統能源車和新能源車的混線生產,一方面考慮的是生產負荷率,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等到后續新能源市場發展逐步明朗后,一汽-大眾會梳理出專門投產新能源的工廠,位于佛山的華南一期就被列在改造范圍內。
一汽-大眾將2018年看做是面向未來變革以及2025戰略實施起步的關鍵之年。今年4座工廠相繼投產建成,標志著一汽-大眾布局的全國五大生產基地正式形成,未來五大生產基地8座工廠將形成合力,加速新產品的導入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全面對接。
華東基地——做“智能制造”的典范
剛剛落成的華東基地于2014年2月啟動,從2015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整個一期項目預計產能為每年30萬輛。截止2020年,一汽-大眾將在華東基地累計投入約100億人民幣。一汽-大眾華東基地項目的建成投產,不僅對一汽-大眾生產戰略布局具有重大意義,對于青島乃至山東省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吸引了來自配套供應商的50億元投資。同時,華東基地還將直接為當地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在區域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
通過溫澤岳博士介紹,華東基地是一座“創新工廠、智能工廠、環保工廠”的典范。在他眼中,這座基地既集成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一系列優勢,又充分體現了“精益生產、質量至上”等理念,這也是對“中國2025制造戰略”的支持和踐行。
作為一汽-大眾最先進的整車生產基地之一,溫澤岳博士在介紹起華東基地的項目亮點時如數家珍。比如在創新方面,華東基地沖壓車間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舒勒沖壓伺服生產線;在智能方面,焊裝車間擁有860多臺機器人,自動化率達到78%;在環保方面,華東基地已實現綠色建筑設計三星標準,有效實現節能減排。
華東基地從建造初期就完全按照德國大眾全球標準化工廠進行設計、打造的,完全滿足MQB平臺的生產需求,同時具備混線(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生產的能力,溫澤岳博士透露,“青島工廠目前計劃投產5款產品,包括全新一代寶來及其衍生車(蔚領);后面還會有兩款奧迪的產品;第五款是基于寶來打造的純電動車。”作為首款在華東基地批量生產的全新一代寶來從外觀、平臺技術和配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談到自己,溫澤岳博士稱,來一汽-大眾工作已經五年多了,這段期間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整體向上的市場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任何事情都很有積極性。這5年來,溫澤岳博士前前后后不管是改造工廠還是新建工廠,參與了多達10個項目,不過讓他最為自豪的成績是,在六個月的時間里面建了四個新工廠,從廠房、設備、人員、工藝以及零部件園區,都是從無到有、一點點建立起來。他說,沒有員工們共同的努力,是無法創造建造基地的“青島速度”的。
標簽:一汽-大眾 投產 工廠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