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欽定RISC-V造芯先行者
阿里自然不必多說,達大廠憑借平頭哥的成共玄鐵系列,已然成了國內數一數二的識互RISC-V IP廠商。單是聯網玄鐵貢獻的RISC-V核心累積出貨量就已經超過25億顆,阿里也拉動了模組、造芯板卡、欽定終端廠商紛紛投入到玄鐵RISC-V生態中去。達大廠
不僅是成共RISC-V IP和SoC,阿里在系統軟件上的識互開發同樣不遑多讓,這點從他們在OpenJDK上的投入也能看出。例如在曳影1520上,平頭哥就和龍蜥社區、PLCT合作,聯合實現了對龍溪Linux操作系統的兼容,包括LibreOffice、FireFox、JavaScript、Python和Dragonwell等桌面與基礎應用。

曳影1520 / 平頭哥
不過依照阿里/平頭哥目前的產品陣容來看,他們似乎并不急于將RISC-V推向數據中心,事實上阿里云主推的自研服務器芯片還是基于ARMv9架構的倚天710。其實這也不奇怪,就服務器CPU來說,即便是ARM在這幾年的瘋狂發力下,都沒能撼動x86在服務器市場的地位。
RISC-V作為后起之秀固然前景非凡,但目前虛擬化的支持依然不夠完善,如果不能給到廠商無成本或低成本實現無縫遷移的方案,云服務廠商依然會老老實實地堅守x86陣營。但隨著未來玄鐵處理器的迭代面世,相信阿里后續也會不遺余力地投入到RISC-V服務器芯片的開發中去。
新晉RISC-V國際基金會高級會員,騰訊
去年年底,騰訊科技正式加入RISC-V國際基金會,而且是以為數不多的高級會員身份加入,除此之外騰訊旗下蓬萊實驗室總監高劍林也位列技術指導委員會,他也領導設計了騰訊的三款自研芯片蓬萊、紫霄和滄海,此舉足以說明騰訊對RISC-V生態有多么重視。
我們不妨先來看下與騰訊一樣同屬高級會員的企業,阿里云、晶心科技、成為資本、谷歌、華為、英特爾、高通、中興、SiFive、希捷等,這些企業不是已經研發和發布了優秀的RISC-V產品,就是對RISC-V的前景十分看好,很顯然騰訊也屬于看好該架構生態的一員,未來或許會借助該架構打造自研芯片。
不過要說騰訊尚未參與RISC-V的開發,倒也不盡然。2021年,由北京市和中科院牽頭,聯合了18家企業發起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其中就包括騰訊。該研究院成員將共同進行“香山”處理器核產品化改造和后續架構開發,而當時主要是針對香山第二代架構“南湖”的產品化改造。
而到了去年8月24舉辦的北京開源芯片生態產業論壇上,中科院計算所、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騰訊、阿里、中興等企業成立了聯合開發團隊,開展了第三代香山架構“昆明湖”的聯合開發。當天騰訊也向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捐贈了“天箭芯片驗證平臺”源代碼,用于提高芯片驗證效率。
百度開始投資RISC-V,意在數據中心
百度這幾年在AI上的動作明顯更多一些,無論是飛槳、Apollo還是最近比較熱門的文言一心,都代表了百度進軍AI市場的決心。就連其云服務百度智能云,也都打著云智一體的旗號。
而最近百度的一項投資引起了眾人的注意,那就是百度宣布獨家參與賽昉科技的新一輪戰略融資。賽昉科技作為國內融資總額最大的RISC-V公司,發布了昉?天樞這樣的高性能RISC-V IP產品,該處理器內核可以在臺積電12nm的工藝下實現2GHz的頻率和9.0/GHz的SPECint2006成績,也是目前性能處于第一梯隊的RISC-V核心。

昉?天樞 / 賽昉科技
然而,根據賽昉科技的公告,此次百度的投資是為了和賽昉科技一起推動高性能RISC-V產品在數據中心場景的落地。這或許是因為百度看重了昉?天樞的一些設計特性,比如對向量擴展的支持,能夠有效提高云端AI算力。其次,昉?天樞也是首款支持RISC-V虛擬化擴展的商業級RISC-V處理器IP核,這對于云服務器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特性之一。再者12nm的制造工藝,注定了該核心在能效上能達成一定的優勢。
不過,根據賽昉科技官方對昉?天樞的定位,該處理器并不會作為數據中心的計算主力,而是用于邊緣云計算、智能網卡、企業級計算存儲和BMC等。從百度目前的產品布局來看,如果要用到昉?天樞的話,可能還是用在SmartNIC或者邊緣云計算上,畢竟百度目前所用的SmartNIC方案應該還是博通的Stingray。
字節跳動,不甘落后的造芯夢
相比BAT來說仍然算得上是新人的字節跳動,這幾年里憑借強勁的產品布局,已經趕超了不少老牌互聯網巨頭,甚至在研發技術上也是如此。隨著造芯熱潮的襲來,字節自然也渴望借此再發力一波。
根據去年的傳聞,字節目前的造芯項目包括AI芯片、服務器處理器、FPGANIC和RISC-V。前三個項目的定位都很好猜,很明顯都是服務器級別的產品,那么這個RISC-V項目的定位又是什么呢?
考慮到除了PICO以外,字節并沒有什么比較大的終端產品,所以這一RISC-V芯片項目,應該也是面向服務器/數據中心的,字節跳動現有的芯片開發職位也能作為佐證。在字節跳動的官方招聘頁面搜索RISC-V,可以看到提及RISC-V的共有45個職位。
其中既包括負責后端的RISC-V高級編譯器工程師,也有負責前端的SoC設計工程師。在“SoC前端設計(RISC-V)”這一職位中,明確提到該職位需要“定義及實現服務器級CPU核和系統IP內的關鍵模塊”;在“性能分析工具研發工程師”的職位描述中,也提到需要維護迭代數據中心架構下的靜態/動態語言性能分析工具,并適應新的CPU架構(ARM64及RISC-V)。
可以看出,字節跳動在數據中心上的投入也是不遺余力的,畢竟除了象征軟實力的產品矩陣外,這些服務器級的自研芯片代表了新互聯網時代下的硬實力。而字節跳動早就從RISC-V這一架構上看到了潛力,比如2021年相繼投資了兩家RISC-V公司,希姆計算和睿思芯科;以及在上面提到的香山處理器二期聯合開發過程中,也有字節跳動的加入。
寫在最后
如今的互聯網公司雖然也都將各自賴以為生的技術棧捂得嚴嚴實實,但追求開源開放的事物可以說是天性使然了,這也是他們不消多時就看上RISC-V的原因。況且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使用RISC-V自研芯片無疑會為未來的數據中心硬件架構節省一大筆開支,也更容易做出差異化的產品。
對RISC-V開發生態來說,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入局勢必會帶來更大的成本投入,在RISC-V的軟件開發上也能補充一波新的力量,而且鑒于他們對于爆款應用的敏感度,或許也會讓RISC-V芯片的出貨量迎來新一輪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