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黔西黔西南州搶抓歷史機遇,南州農村整合資源,舉措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生產體系、產業經營體系和水利化、興旺機械化、發展信息化、黔西規模化、南州農村標準化、舉措品牌化、推進市場化要求,產業積極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興旺提高農戶產業收入,發展增強產業發展信心,黔西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
推進產業擴面提質。整合示范點現有種植養殖、特色文化等產業,進一步擴大規模,產生集中發展效應。同時提高發展質量,探索由農戶單獨經營向連片發展轉變、公司返租倒包等模式,實現更好質量帶來更好效益。
加快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產業集中區產業路、產業水等配套設施,積極推廣小型機械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加大綠色防控設施設備投入,建設數字化智慧化監管體系。
打造特色品牌。各試點把主導產業積極融入一縣一業中,找準產業鏈條環節,做強環節經濟;積極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積極申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稱號;繼續把普安紅、盤江紅、興仁薏仁米、晴隆臍橙等做出影響力,強化培育區域品牌、本土品牌力度。
提升加工質量。結合自身產業實際,引進或培育龍頭企業開展加工,同時培育家庭作坊、家庭工廠進行粗加工,由龍頭企業統一制定加工流程標準,保證加工質量和產品品質。
探索文化產業。全州39個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地域、文化各有特色。望謨縣卡法村、興義市發哈村、貞豐縣小花江村依托紅色文化,興義市窯上村依托較完整的土窯文化,貞豐縣這艾村依托濃厚的糯食文化,積極把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特色產業,籌劃文化業態,使得特色文化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促進文化傳承和循環。
積極開拓市場。各試點立足現有的市場和銷售渠道,積極搭建市場銷售平臺,鼓勵本地人開實體店、體驗店銷售產品,提高產品知名度,同時通過電商渠道進行銷售,爭取京東等大平臺的扶持,努力探索認購等訂單農業方式。
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在用好上級農業特派員、科技特派員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本土人才隊伍,今年計劃圍繞主導產業種養、加工、銷售環節開展培訓2次以上,力爭培養一批職業農民,逐步形成自己的經紀人隊伍,做經紀人農業,掌握市場渠道和主動;吸引本村或外地有知識的青年到本地開展新型農業創業,對創業青年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在土地、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黃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