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在寧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風險管理與精算論壇”。會外,來自英國、中國臺灣和內地的與會學者就歐債危機、人民幣匯率、全球經濟等熱點話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歐洲需要2-3年走出債務危機
臺灣學者、英國格拉斯哥蘇格蘭大學風險管理博士宋明哲教授認為,今年歐債引發的經濟風險是個系統性風險。以臺灣地區為例,受全球經濟影響,股市今年以來一直不振。作為臺灣兩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宋教授的主要職責是為公司提供市場避險和資產配置建議,“但是市場瞬息萬變,再好的判斷都可能沒用。因為美國近期公布的數據還不錯,說明其經濟基本面在趨好”,他預測:“美國最早或于明年上半年走出經濟衰退,推動全球經濟復蘇”。
全球經濟明年是否會出現2012?英國愛丁堡奈爾皮大學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高善生的解釋是,“應該不會,主要原因是各國現在都在采取措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目前還沒有良策,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投資”。他透露,現在市場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實施緊縮政策;二是擴大投資刺激經濟和消費。“我個人偏向后者。因為緊縮政策會帶來失業,社會波動更大,而刺激經濟和消費、擴大生產,只要利潤大于借貸成本就可以。”他建議中國可適當購買一些歐洲主權債務,同時擴大國內消費,尤其是旅游、文化和教育。他認為歐洲需要2-3年才能走出債務危機陰霾。
民間借貸風險不會導致金融危機
對于當前國內的民間借貸風險,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博士、貨幣研究所所長汪祖杰教授坦言,“不用太擔心,民間借貸的風險不會導致金融危機,因為其在我國國民經濟的比重還不大,溫州信貸總額也很小。就像你打麻將輸了50元,并不影響你的家庭總收入一樣。”不過,他也認為,對小額信貸等還要加強監管。
他強調,系統性風險產生的核心問題是證券化——資產證券化占金融市場的比重增大,如衍生品、股票、次級債等,一旦出現“蝴蝶效應”,通過傳導機制,就會令風險集聚。美國次級債就是資產證券化的典型。“當然,每個國家的金融性質不同”,比如德國以銀行為主,美國則以證券市場為主。而中國也是以信貸市場為主,與銀行有關的行業如果發生風險,最終還會傳導到銀行,“要防止商業銀行通過‘影子銀行’進行資金‘大搬家’,‘影子銀行’包括信托、證券、保險、基金等”。他比喻說,“這就好像炸油條的就該老老實實地炸油條,干好本業,不要想著去放貸”。
人民幣匯率短期不宜出現大波動
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汪祖杰教授認為,人民幣應該穩定在現有的匯率水平,不宜出現大的波動。高善生教授也贊同這一觀點,“人民幣短期不應有太大波動,長期由市場決定。未來人民幣一定會成為國際重要貨幣之一”。宋明哲教授也認為未來5-10年,人民幣會成為國際強勢貨幣。他說,由于工作原因,自己常往返于兩岸之間,在目前兩岸貨幣清算還未完全開通的情況下,他都在大陸存人民幣,在臺灣ATM機上用大陸銀聯卡取臺幣消費,“目前臺幣對人民幣是4.5:1左右,我很看好人民幣,現在存人民幣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