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雖然是衛健委國務院辦公廳發的,體現的提降還是衛健委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本增三個轉變,第一個就是衛健委提質增效,并不是提降其他行業耳熟能詳的降本增效。
同時,本增對于醫保節約開支的衛健委背景下,降本才是提降關鍵,那么衛健委為何不提降本增效呢?
首先,本增我們看一個其他行業的衛健委案例。
譬如某航空公司,提降原來的本增客戶服務部門人比較多,主要接待客戶各種咨詢和投訴。衛健委之后改用機器人,提降尤其是本增接受電話咨詢時,往往服務量大,同時在客戶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做到“罵不還口”,態度還相當好,關鍵是比用人成本低。
所以,當人力還是成本,不是資源的時候,由于可以被隨時替代,那么企業當然會想辦法降低成本。
醫療機構中,人員主要是專業人士,包括醫生、護士、技師等,目前被替代的可能性還不是很大,因此無法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
其次,有人說藥品、耗材,醫院不是沒有利潤,就是成本嗎?這個可以砍。
要小心這里的說法,藥品和大部分耗材采購多少錢,賣給患者多少錢,平進平出,醫院沒有受益,不過醫院還有一些其他成本。譬如庫存管理費用,人員費用和損耗費用等。
事實上,隨之集采之后,大部分藥品都已經降價,而剛才提到的那些費用才是真正的成本。譬如藥房可以是“零庫存”嗎?
這點在某些行業,早已做到極致,譬如豐田汽車曾經的精益管理,基本就是“零庫存”。當天生產多少臺汽車,要求供應商在何時把材料送到何地,自己企業基本沒有原材料的庫存。
做到這些,對于供應鏈管理要求相當高,其背后還有信息化管理。因此衛健委要求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原因其實在這。在信息化不到位的情況下,供應鏈也很難高效,就無法提降低成本了。
還有,就是隱性成本容易被忽視。
譬如日間手術在全國越來越普遍,尤其對于降低平均住院天數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日間手術在醫院開展,以及開展的好不好,就和剛才提到的供應鏈很相似,其實是一種流程改造。
流程改造,最難的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和溝通。即人員溝通也是成本。
人員溝通作為隱性成本,無法在財務報表中體現,但很多企業都明白,這個成本看不見,影響卻非常大。
同樣,衛健委也清楚,原來科室、專業分得越來越細是他們要求的,現在又要大家打破界限,加強合作,在流程改造的過程中,如果溝通不暢,那么工作不順利以外,影響最大的就是成本。
怎么降,衛健委沒有給出答案,因此也無法降。
說了三個無法降成本的理由,接著再說降本無法增效的三個事。
首先,機器人能否真正代替人?
AI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展開,包括醫療行業,譬如智能讀片,機器人看影像科的片子速度比人還快,甚至還準確。看起來這個領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
我個人觀點是看病就難替代了。
因為患者當中有些人來看的不是病,是醫生,一個活生生的人。譬如就是來找醫生聊聊,嘮嘮。算是一種心理安慰。
這個事已經出現反例了,某機器人在門診被打了。
因此,患者看醫生,醫生看患者,增效是個偽命題。
其次,降本會影響患者滿意度嗎?
就拿剛才航空公司的事說,機器人接電話,當然可以減少人力成本,然而客戶滿意度如何?反正我每次都會要求轉人工。
有院長問我如何扭虧為盈,我說快的方法就是停用高值藥品和耗材。然而大多數院長想了想都會搖頭,就像當年美國開始執行DRG之后,患者滿意度也會因為醫療機構使用低成本的藥品、耗材和服務而不滿。
增效的前提是整個體系建設的非常完美,各環節/部門間協調順暢。當你想加速,就容易加的上。反之,如果體系還不夠健全,一旦加速,后果就是散架。
因此,我給院長的扭虧為盈的慢方法,就是先完善體系。換言之,一味強調降成本,不見得有效。
最后,降本能否提升職工滿意度?
騰籠換鳥的方法是降低藥品、耗材的價格,提升醫療服務的價格,讓醫院收入結構發生變化,以達到醫保、醫院、醫生、患者共贏的結果。
然而現階段,藥品、耗材隨著集采降價了,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遲遲不動,醫院、醫生收入受到極大地影響,各地都有降薪的傳聞。
對于醫務人員的滿意度,我覺得不容樂觀。
而企業管理告訴我們,員工滿意度和客戶滿意度有關聯,如果員工滿意度下降,可能導致對客戶服務不到位,那么客戶不滿意才是可怕的后果。
綜上所述,降本不好降,增效也不見得和降本有關,所以衛健委并沒有強調降本增效。
你的看法呢?
來源:諸任之談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