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具有強大力量,可持能夠協助打造具有可持續性、續設靈活應變的趨勢健康社區。
截至2050年,組圖將有超過20億人口遷至國際大都市,塑造對新建建筑的可持需求也將隨之上升。而我們如何設計、續設建造及運營這些建筑,趨勢都將成為影響全球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決策的組圖決定性因素之一。在接下來的一年,Gensler設計師和建筑師將重點關注以下發展趨勢,來協助我們的客戶建造和運營高性能、可持續建筑。
1. 我們在設計中利用數據來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適應性,即適應變化或者災后恢復的能力,是所有城市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也是我們的絕佳機遇。想要應對挑戰就必須采取新的戰略。公開分享數據是朝該方向邁進的第一步,例如,上報污染等級或記錄氣候變化,以便我們采取措施減輕對氣候的不利影響。數據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分析判斷。為此,我們需要采取戰略性的跨領域設計方法,以全面降低對氣候的影響。
麥肯錫全球學會研究表明,排名前600的大城市每年貢獻全球GDP的60%,而其中近40%來自城市中的建成環境。
Glumac上海
辦公室實現了零碳足跡,是亞洲首個獲得生命力建筑挑戰(LBC)認證的項目,并同時獲得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 V4)鉑金認證。
2. 我們注重規劃,為城市和建筑賦予恢復能力
氣候的不斷變化及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正影響著我們規劃可持續性場所的方式。城市預計將成為本世紀最受氣候、移民和資源短缺等影響的對象。政策與設計并舉,可以賦予城市規劃一定的彈性,其中涉及到安全、文化和行為變化維度。通過這些維度可以衡量出城市是否具備應對挑戰并迅速恢復的能力。
PNC大廈,匹茲堡不僅擁有別具一格、可呼吸的雙層幕墻,還實施了創新辦公空間設計策略。這座獲得了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鉑金認證的大廈將建筑性能標準推向了新高度。
3. 我們的設計始于減少碳排放
聯合國環保署發布的《2017年全球現狀報告》指出,未來40年全球將面臨需要超過2.5萬億平方英尺新空間的龐大需求,這相當于每月打造一座紐約市并持續40年。面對這種體量,我們需要解決包括運行能耗、建筑材料、人們出行方式以及建造地點等各方面的挑戰。我們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增長帶來的影響,同時盡量提高其性能和人性化體驗質量。作為用戶環境設計師,我們可以提供這樣一種解決方案:將碳排放到合理的地方,而非已超標區域,以避免產生嚴峻問題。
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已建成環境。因此要想解決氣候變化這一挑戰,就需聚焦于已建成環境。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學生可持續性中心,加利福尼亞州北嶺
無論從設計還是施工角度而言,這棟建筑本身都強調了可回收和可持續性,而這正是該中心的教育核心所在。
4. 城市本身既產生問題,也解決問題
相比過去全球發生了急劇的城市化。到本世紀中葉,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地區。考慮到該變化,加之人們越來越正視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對“理想狀態”的預期也發生了顯著轉變。
人們超過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從自然采光和空氣質量,到生活方式的活躍程度,建筑設計以及如何使用建筑空間對用戶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
從多方面來講這都是利好因素。與農村和郊區社區相比,城市對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居民也更加健康。美國城市居民的生態足跡和肥胖率不到全美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城市是全球經濟的驅動力,不僅具備資源和醫療優勢,還提供更多機遇,促進繁榮興旺。
哥斯達黎加會議中心,哥斯達黎加埃雷迪亞
在這個倡導生態旅游的國家,哥斯達黎加迫切需要建設其首個會議中心。這個占地15,000平方米的設施不僅宣揚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并通過項目本身踐行這一理念。
隨著全球人口不斷涌入城市,我們可以借機重新思考已建成環境,聚焦于環境恢復能力和對其的保護傳承。事實上,重新思考已建成環境、設法使我們的建筑和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環境,正是應對當今迫在眉睫挑戰的最明智之舉。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