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題:湯洪波:首個重返中國空間站航天員
作者 占康
僅僅過了2年3個月,湯洪湯洪波將首次作為指令長帶領神舟十七號乘組前往中國空間站。波首10月25日,個重國空身著藍色航天服的返中湯洪波亮相酒泉發射場問天閣與媒體見面。
從空間站任務的間站第1棒到第6棒,接力棒又重回湯洪波手中,航天他將成為中國首個間隔最短時間執行兩次任務和首個重返中國空間站的湯洪航天員。
從體能成績墊底到“教科書式的波首飛行”
1995年秋,校園里的個重國空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飛行學院來招收飛行學員。返中能夠穿上帥氣的間站飛行服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盡管湯洪波就讀的航天學校十幾年才錄取過一個,希望十分渺茫,湯洪但還是波首阻止不了他的決心。通過嚴格體檢、個重國空考試等流程后,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是,一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保定分院學習后,還沒適應北方生活的湯洪波就遭遇了學業上的“攔路虎”。他的體能成績是班上墊底的。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么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挑戰自己的極限。一年以后,他的體能成績終于從墊底“跑”到了優秀。不僅如此,其他課程也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湯洪波心里明白,自己雖然不是最聰明,但一定最努力。他有毅力,愛琢磨,一點點穩步提升成績,直到出類拔萃。
在第五飛行學院當飛行學員時,湯洪波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大家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
從天空到太空
2009年,我國開始第二批航天員招錄選拔工作。此時,已經擔任飛行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他向往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報名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后的一個晚上,湯洪波和妻子坐在大操場上納涼。妻子指著繁星點點的夜空說:“沒準你以后就駕駛飛船在上面飛呢。”湯洪波仰頭看著美麗的夜空,不禁心馳神往。
經過多輪選拔后,他以優異的成績入選了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隊伍。天空和太空只是一字之差,然而,要實現優秀飛行員到合格航天員的轉變,卻是個巨大的跨越。
4年左右的時間,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能力,又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
對湯洪波來說,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他難“啃”的“硬骨頭”。他索性用了一個最原始的辦法,學不懂,就硬抄下來加強記憶。模擬失重訓練,曾是他一度邁不過去的心理坎。這項訓練要求航天員穿著水下訓練服持續在水下工作數個小時。
服裝加壓后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湯洪波不喜歡這種束縛感,平時連手表都不愿戴。一穿水下訓練服時,他就覺得不適應,恨不得馬上脫下來,總要反復穿脫幾次。以至每次訓練前一晚上,他都會寢食難安。
湯洪波心里暗暗叫苦,航天員要具備出艙活動的能力,連艙外服都穿不住,還談什么上天呢?在后來的訓練中,他讓工作人員把服裝溫度盡量調低,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經過多次訓練后,他終于越過了這道難關。
野外生存訓練也是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湯洪波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參加48小時沙漠救生訓練,他和航天員楊利偉分到一組。當時趕上沙塵暴,他們頂著大風,花了不少精力,才把帳篷搭好。兩人躺在帳篷里,嘴里不斷地灌進沙子。就這樣,挺了40多個小時。最后,按照任務安排,他們還要從沙漠里走出來。當天,地表溫度達到40度,熱辣辣的太陽烤得皮膚疼,水也不夠喝,嘴干得都脫了皮。他們背著行囊,拄著拐杖,在沙漠里走一步退半步,一兩個小時才走了5公里。
各種訓練一次次挑戰湯洪波的極限。72小時睡眠剝奪訓練中,他和其他兩名參訓人員被關在一個小小的沒有窗戶的地下室里,放了一張不給睡的床,在這期間還要完成高負荷工作。而他和另兩位戰友就這么挺過了72小時。
“你的能量超過你的想象!經歷過這種極限的考驗之后,以后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湯洪波說。
難忘的92天太空生活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航天員湯洪波和他的同伴聶海勝、劉伯明駕乘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這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進行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一系列關鍵技術。作為中國空間站的首批住戶,他們面對的是各種未知和挑戰。
這也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為了這一刻,湯洪波足足準備了11年,4000多個日日夜夜。
三個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十二號乘組的工作節奏非常緊湊。他們要將核心艙的各項設備迅速安裝到位,生活環境布置好。每天一睜眼,全身就緊張起來。熱上飯,迅速安排好一天的工作。經常晚上加班到半夜,在地面科研人員的反復催促下才去休息,最長的一次工作了17小時。
2021年7月4日,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聶海勝艙內配合支持下,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后,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這也是湯洪波首次真正走進太空,他仿佛置身于科幻片中的宇宙。
他全然忘記緊張,在“曙光”指揮下,專注于各項操作。當由他進行艙外應急演練時,湯洪波控制好身體姿態,小心翼翼地進行爬行,避開艙壁上的設備,十多分鐘后,順利地從艙壁上爬回艙內,比地面模擬訓練時用的時間還要短。
在軌期間,神舟十二號乘組完成了兩次空間出艙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閑暇時光,湯洪波拍攝了很多太空美景的照片和視頻,傳回地球后,網友們給予了熱烈回應。
在太空封閉狹小環境內生活久了,難免會覺得日子有點枯燥。“沒有網絡,沒有人敲門,手機不會有‘叮咚’的消息提示音,甚至連一個小飛蟲都沒有。”湯洪波說。他便精心照料自己帶上去的紅薯,看著它發芽,長出綠葉,一天天發生變化,給艙內帶來一絲生機。他也特別想念地球生活。只要有空,他就會趴在舷窗邊,凝視地球。
當返回的日子進入倒計時,時間變得越發珍貴。“快返回地球前的一個晚上,我夢見自己回到了北京航天城跟家人團聚。我想給他們展示下太空技能,翻個筋斗云,可一跳起來就落地上了,才發現已經失去‘特異功能’了,心里頓時有點失落。”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乘組結束為期92天的太空駐留生活。撤離空間站核心艙前,湯洪波又回到艙內轉了一圈,回想起乘組三人在艙內揮汗如雨、忙忙碌碌,艙內的每個設備、每顆螺絲釘都見證了中國人進入空間站的全過程。“不久的將來,我一定還會回來。”他默念著。
重返太空:新身份、新隊友
返回地面后,在這期間,湯洪波利用業余時間走進校園,結合自己飛天逐夢的親身經歷跟青少年們面對面交流,傳遞飛天夢想,播撒科學種子。有一次,一個五六歲左右的小朋友送給他一個手工彩泥制品:一個穿著航天服的航天員坐在彎彎的月亮上,旁邊還豎著一個小火箭。湯洪波非常感動,特意拍成照片保存在手機里。
“要相信持續努力的力量,一定會遇見更好的自己。”湯洪波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在追夢路上不斷奔跑。
他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身體恢復、心理調適并同步開展學習訓練。不到一年,他便被選入神舟十七號任務乘組,進行緊張的任務備戰訓練。
而這一次,湯洪波被任命為指令長,帶領兩名新航天駕駛員唐勝杰和江新林執行任務。湯洪波猶記備戰神十二任務時,還安慰指令長聶海勝說:“你都上過兩次天了,還有什么壓力呢?”
但是現在,他終于理解了指令長肩上的壓力。“上次,我只要跟著指令長完成任務就行了,而我這一次帶的是兩位年輕的新同志,時間短,訓練緊。”湯洪波說,不僅要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完成好,還要確保整個乘組的工作完成好。要將兩位戰友安全地帶上天,安全地返回地球。
只有地面練扎實,到了太空才能干明白。他不厭其煩地給兩位新戰友分享飛行經驗,事無巨細地講解天地差異,手把手教技術。訓練過程中,對乘組高標準嚴要求,補缺補漏,強化訓練。特別是針對每項應急預案反復訓練,要形成肌肉記憶,哪怕是在睡夢中警報響起,也要做到“前一秒和周公握手,后一秒精神抖擻”,及時切換到高效應急處置狀態。
乘組三人同為飛行員出身,共同的經歷讓他們私底下有聊不完的話題,三人性格都很溫和內斂,相處融洽。唐勝杰和江新林評價湯洪波在生活中是個非常幽默的人,經常活躍氣氛,但在工作中非常嚴格,要求大家必須將細節做到極致。
第一次飛行前,航天員對未知的太空環境難免有所擔憂。為了化解兩位年輕人對未知的焦慮,湯洪波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給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此時,400公里之外的中國空間站已經從“一居室”擴充到“三居室”。湯洪波開玩笑地說:“地球生活還沒待夠呢。”但他更迫不及待地期待著返回“太空家園”看看如今的新變化。而這次,不需要他再親自裝修新房了,那里已經有隊友們給他們布置好一切,等著與他們勝利會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