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臺幣升值壓力沉重,臺幣央行也難招架,日盤昨(3)日午後突「放手」,中飆匯價飆上28.401元,逾年壓力改寫逾23年盤中最高價紀錄;匯銀人士直言,新高如今新臺幣的今年金融升值壓力,更甚於金融海嘯。升值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大致底定,為何武漢肺炎疫苗傳捷報,更甚振奮市場信心,海嘯熱錢滾滾湧入臺灣股匯市,臺幣不僅臺股攻上萬四,日盤新臺幣升值壓力也來到前所未見的中飆程度。
美元疲軟、逾年壓力臺股勁揚加上臺灣出口亮麗,新高都讓新臺幣升勢回不了頭,11月以來央行祭出「雙防線」策略,盤中死守28.5元關卡,收盤則守在28.8元價位。
然而,央行2日收盤先是棄守28.8元價位,昨天再放手盤中防線,引爆出口商恐慌性拋匯潮,新臺幣一舉衝上28.401元,升破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任內最高價28.476元,也創下23年4個月新高。
「國際美元一直破底,央行如果一直守,壓力真的太大」,外匯交易員認為,外在環境一致將新臺幣朝升值方向推進,現在正好是月初,出口商拋匯壓力較小,加上韓元升破1100大關,央行趁勢調節策略,只是會怎麼調整,後續仍待觀察。
與金融海嘯背景不同,本次升值3大原因:
新臺幣昨天盤中最高升抵28.401元,不只超越金融海嘯過後、熱錢大舉進攻臺灣時的盤中最高價28.476元,更寫下1997年7月31日以來新高紀錄;匯銀人士直言,這波新臺幣升值壓力,遠比金融海嘯還要大。
匯銀人士分析,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美國聯準會祭出量化寬鬆(QE),但分成好幾輪推出,相較之下,今年疫情來得又快又急,美國聯準會只好下猛藥,端出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歐洲、日本央行也瘋狂印鈔,截至10月底,美歐中日4大經濟體印鈔規模約達27.2兆美元。
匯銀人士指出,這波新臺幣升值的時空背景和先前有很大不同:
- 主要經濟體印鈔規模史無前例。
- 金融海嘯時期,利率還有空間,如今利率水準降無可降,美歐日央行只能靠狂印鈔票救市。
- 疫情陰影籠罩全球,不過臺灣防疫有成,經濟一枝獨秀,吸引資金湧入,尤其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業表現亮眼,整體出超增加,都讓新臺幣強勢格局更為穩固。
這波資金狂潮影響的不只是臺灣,人民幣、韓元也升勢猛烈,匯銀人士指出,央行最近加大調節力道,除了維持臺灣出口報價競爭力,另一方面,時序接近年底,央行穩住匯率,多少能讓廠商獲利數字好看一些。
11月以來,央行靠著無限量買匯守住盤中防線,今天突然放手,出口商措手不及,外匯交易員則不太意外,「總要調節策略,這樣一直守也不是辦法」。
美新財長葉倫向來支持強勢美元,上任後臺幣格局或有變化
其實央行對戰熱錢經驗老道,金融海嘯時期,美國聯準會為了救市,祭出量化寬鬆措施,資金狂潮大舉湧入臺灣。
2010年初,熱錢大舉匯入,推動新臺幣匯率勁揚,資金卻沒有進入股市,炒匯意圖昭然若揭;當時央行撂下重話「外資不買股就出去」,並把新臺幣存款過多的外資名單送交金管會處理;同年底,央行再下重手,大幅調高外資活期存款準備率,提高外資炒匯成本,向熱錢宣戰。
今年新臺幣升值壓力更為沉重,央行也不斷變換招式,先是尾盤進場調節,而後祭出「雙防線」策略,日前也與金管會溝通意見,希望藉由放寬對壽險業部分規範,增加美元買盤,達到穩定匯率之效。
央行一招接著一招,除了拉尾盤、雙防線策略,先前更盯上外資大買反向ETF,認為有炒匯之嫌,下一步怎麼走,各界都在等著看。不過匯銀人士指出,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提名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擔任財政部長,葉倫向來支持強勢美元,明年初新團隊上任後,美元走勢或許會出現變化,不再疲軟,如此一來,新臺幣強勢格局也將出現轉機。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