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寶藏古村落——西遞村。最近這些年,磚瓦這里就以文化為魂,楹聯通過濃厚文明的門牌鄉風,傳承優良的都暗家風家訓,來引導村民尚德向善。藏沉村我們跟隨總臺記者,浸式一起通過騎行的探秘視角去沉浸式全景看鄉村。
總臺記者 任譞:古牌樓、安徽古祠堂、黃山古民居、西遞古街古巷,寶藏現在在西遞村里,磚瓦至今仍然保存著300多幢明清時期粉墻黛瓦的楹聯徽派古建筑,一磚一瓦間留下的門牌是時光的印記,存住的是村民們祖祖輩輩的傳世之道。
總臺記者 任譞:西遞村山多地少,村里的房屋都成排相連,組成了條條的街巷,“高墻窄巷”非常不方便通行,所以古時候的村民修建房屋時,都會自動把墻界后退一步,或者把墻角削去三分,方便鄰里通行,這棟老房子門額上題寫的“作退一步想”五個大字,不光光被保存得很好,鄰里和睦之道現在也被后人代代傳承。
總臺記者 任譞:一面墻的“退”促進的是村民的“和”,這里是村里打造的“作退一步想”調解室。拼起“和合桌”,共飲“和氣茶”,大事小情好商量。
總臺記者 任譞:借祖輩哲思,解后人困惑,在西遞村隨處可見,這是一副刻在木板上的楹聯,分別懸掛在村民家中廳堂兩側,像這樣的楹聯在西遞村村民家中還有144副。
西遞村村民 戴琦:楹聯大致可以分為重儒、重教,比如說,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我們西遞村現在針對每一位每年考取大學的學生,最高還獎勵8000塊錢,這也是從古至今我們這個村莊對文化的重視程度。
總臺記者 任譞:在西遞村,一副副楹聯里,一塊塊牌匾中,流傳下來的是徽文化的瑰寶,更是村民們的精神財富,而留住這些并不容易。
總臺記者 任譞:以前在村里,由于村民缺少保護意識和能力,所以很多的古建筑就面臨著倒塌損毀的危險。后來,當地把保護古民居寫進了村規民約里,引導村民共保共享。
總臺記者 任譞:同樣的一扇窗,一面墻,修舊如舊,保護加利用,現在留住老房子,也守住文化和文明,村里有了新面貌,而且也變成了景區,更多的年輕人也選擇回村創業。
西遞村村民 吳蕾:原來這個房子一些木雕我們把它保留下來進行裝飾,其實做民宿也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在保護。讓更多的人能夠在這個房子里,真正地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總臺記者 任譞:這張384個字的村規民約,現在貼在每一戶村民家中,用24句話把“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的理念,深植入更多村民的心里。
總臺記者 任譞:現在在西遞村,還有一個個書香門牌,掛在一戶戶人家的門前,短短的兩行字,提醒人們要恪守的行為準則。
西遞村黨總支副書記 黃煜:掙錢了,家風家訓不能丟,這都是每家每戶自己選出來的家風家訓,我們也要把我們的誠信跟徽商之前傳承的家風家訓傳承好,掛在墻上一個是為了相互監督,另一個是為了把自己生意做得更好。
西遞村村民 吳新成:西遞村本身就是一個有文化的古村落,現在的人文化素養都在提高,這個店只要價格標好,我每天來補貨,人就可以走了?;ハ嘈湃?,你信任我,我信任你,因為有了誠信和信任,我們才能更好地去經營。
西遞村村民 查桂華:這是我畫的水粉畫,每一年都有好多大學老師,還有特別多來村里寫生的學生,我作為一個西遞人,我為什么不能學畫畫呢,就這樣產生了興趣。我就是想把我自己想要的東西,用這個畫面把它表達出來。
總臺記者 任譞:新村民找到了夢想鄉村,老村民學會了彈琴、畫畫,大家都在西遞村找到了各自的和美生活。
(總臺記者 任譞 張慧 黟縣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