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史上降價 無印良品“薄利”能否多銷)
無印良品近期經歷降價行動。薄利無印良品日前于日本本土市場進行有史以來的史上降價行動,中國市場將緊隨其后。無印北京商報記者向無印良品店員了解到,良品無印良品每年大都有2-3次的多銷降價,涉及家居、薄利服飾等品類。史上而降價原因不同門店給出不一樣的無印理由,有的良品稱“供應商更換”,也有的多銷表示“確實銷量不好而降價”。業內分析指出,薄利盡管降價對利潤造成損害,史上但降價有助于客流量提升。無印
降價促銷
無印良品日前以降價策略對抗電商帶來的良品銷量沖擊。此次降價涉及2300件家居、多銷食品、衣服等商品,其中暢銷的電腦包價格降幅達25%,由3990日元降至2990日元,三雙裝襪子降價100日元至890日元。北京商報記者在無印良品門店發現,店內不少商品均被重新貼上了標簽,主要集中在男女服裝、家居等品類。而據店員介紹,“由于這些商品基本都是2017年甚至是2016年款,銷量不佳所以才進行降價”。而另外一家門店的店員卻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期的調價主要是由于公司更換了供應商,導致家居類商品降價。而店內每年都會有降價行為,都是正常的經營過程,每次原因不同,但絕不是因為銷量不佳。
據悉,無印良品于去年8月宣布中國店鋪在2017年秋冬開啟新定價,其中家居類降價幅度為67%,電子類和健康美容類分別降價21%、24%。在此之前,中國內地地區已有過六次降價。無印良品表示,降價的主要原因來自降低進口關稅、優化庫存管理、擴大生產規模和減少物流成本等方面。無印良品在與中國有優惠關稅的一些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內地內生產產品,從而達到降低關稅的目的。隨著中國市場的需求增加,規模擴大后,生產效率隨之提高,降低了每件商品的成本。
雙重壓力
歷經多次降價的無印良品,在中國區的業績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在2017年6-8月的第二財季中,海外市場的同店銷售額僅增長了4%。其中,無印良品在中國同店銷售額僅增長1.8%。形成對比的是,前兩個季度的同店銷售額分別增長了5.8%和7.6%。但得益于無印良品在中國區的店鋪擴張,中國區的銷售額增長了22.6%。在截至8月底的上半財年,中國可比銷售額增長3.8%,實際銷售額增長16.6%至308.07億日元。無印良品也表示,未來在中國的擴張會有所放緩,預計在本財年內只增加30家店鋪。而無印良品此前曾宣布在本財年內于中國區會增設店鋪40家,目前中國區店鋪已達到210家。
同時,降價策略在日本本土市場略有成效。得益于服飾折扣帶來了更多的客流量和消費,無印良品第二財季日本同店銷售上升了11%,總銷售額達到858.5億日元,同比增長15.7%。在2017年3-8月的半年內,經過300個產品降價后,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直營店可比銷售增長7.9%,直營業務客流同比增長7.5%。無印良品表示降價不但吸引了新客戶,老客戶的復購率也因此提升。同時,良品計畫披露的最新月度數據顯示,該集團三季度預計迎來本財年最差表現,再次啟動降價無疑是集團受上半年成功降價促銷售表現鼓舞。
有分析指出,若無印良品繼續采取降價策略,目前的匯率波動對無印良品的降價策略非常不利,雙向壓迫品牌的利潤,而從無印良品的擴張策略來看,更希望開店盈利,而不是通過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策略來發展。
一步險棋
面對此次降價,無印良品表示,在銷售穩定的情況下,選擇大規模降價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購物意識,并且希望通過大規模的打折增加消費者的數量,擴大市場、提高銷量。
而派尚服飾搭配學院院長康藍心則表示,無印良品定價偏高,大規模的降價并不能從根本上挽回業績頹勢。同時,無印良品近年來產品的品質以及品類并無創新,加之同系類的產業逐漸興起,同質化的傾向開始出現,在產品性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無印良品所特有的簡約、舒適設計理念的純天然品牌形象不再是消費者的惟一選擇。因此,對于無印良品而言,在市場上勢必會產生一定沖擊。
同時,對于無印良品的“開店盈利”策略,康藍心則表示“著實是一步險棋”。無印良品店鋪選址大多為成本較高的高端購物中心,而在業績低迷的情況下選擇門店擴張比較危險,甚至會拉低業績增長。
康藍心認為無印良品目前正面對一種“成熟的老客戶群體摒棄,新一代消費群體中品牌影響力不大”的尷尬局面,“提升消費者在消費體驗中的新鮮感”是無印良品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不斷培養新客戶群體以及尋找新的消費熱點,了解新一代客戶群體的消費習慣,才能讓品牌獲得持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