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玉米品種,中試秩序僅僅因為傳出了其將參與“國審”的價千消息,雖然距離該品種參加“國審”的玉米時間尚有5個月,雖然研發方的試驗心理要價已經超過千萬,卻無法阻止眾多種子企業的品種競購熱情。
本報獲悉,中試秩序國內多家種業上市公司已經就“中試909”與研發方提前溝通,價千對研發方遠超1000萬的玉米心理要價,種子企業并不在乎。試驗這一切,品種僅僅是中試秩序有消息稱,“中試909”今年9月將參加并通過國家審定。價千
“‘中試909’是玉米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玉米品種,目前還是試驗待審定的身份,一旦通過國家審定,品種應該會命名為‘中單909’,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知情人士透露。
種業市場的“品種爭奪戰”愈演愈烈,種業公司之間的競爭甚至延伸到了尚未取得“合法身份”的試驗中品種。這背后,折射出的是行業潛規則和市場亂象。更凸顯出國內種業公司研發能力近乎空白、淪為品種自主權缺失的“專業生產商、銷售商”的尷尬現實。
諱莫如深
這又將是一個種子的價格紀錄——本報獲悉,作為研發方的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對“中試909”開出了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價格和“4年內推廣3000萬畝”的附加條件。
2009年農作物品種權公開拍賣以來,最高的價格也不過是1000萬元。2009年,河南省審定通過的玉米新品種‘滑玉15’以500萬元高價成功轉讓;2010年,青島農業大學的玉米品種‘青農105’創下了1000萬元的轉讓成交價。“一般來說,普通的‘省審’玉米品種的價格也就是在幾十萬到100萬。”業內人士介紹說。
對于圍繞著“中試909”所發生的,相關各方諱莫如深。萬向德農(600371.SH)董事會秘書霍光表示自己“不是相關業務負責人”,“不清楚”情況,同時表示“相關負責人應該也不會回答這個問題”。但霍光稱,“我們對很多品種都有跟蹤,如果有所接觸也很正常”。
豐樂種業(000713.SZ)也風傳在競爭這個品種,但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徐繼萍否認豐樂種業參與了對“中試909”的競爭,但她也坦承“聽說過一些(種業)公司在關注”該品種。
知情人士稱,種子企業不愿意承認在參與很正常,“種子還沒有審定,消息就已經傳到外界,這不擺明說審定里頭有貓膩嘛”。
該人士稱,現在行業內部都認為“中試909”的“審定把握性高”。一般而言,種子在審定之前都不會公布具體的名稱,“只能說有這么一回事,不能說品種名稱。要是說了品種名稱,就是內部有問題了。”
中國的作物種子在推向市場之前,需要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下稱“全國品審會”)審定,這個機構是在農業部領導下,主管農作物品種審定的權力機構。
全國品審會下設水稻、麥類、玉米、雜糧等16個專業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由5到9名委員組成,成員主要來自科研機構和大企業。
“業內提起審定制度,都在罵街。”知情人士稱,“審定委員會受到的壓力很大,它現在都是小心翼翼的。沒審定的品種傳出這種事,輿論起來了,審定委員會說不定就要打(”中試909“的)屁股了。”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曾被業內專家稱為“異化為權力尋租的工具”。
不過,4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被列為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
該人士稱,科學家自己的品種審定非常容易,因為是自己審自己。另外就是有大公司自己人,那他自己當然傾向于自己的品種,再加上有些潛規則,有些真正搞種子的科研人員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又不能抵制。“你走走路子,總是比不走路子要好一些。”對于“潛規則”的存在,某品審會委員這樣說。
近期發生的“登海605”不合格事件也讓品審會承受了壓力。農業部近日小范圍發布不合格糧食種子通報,山東登海種業公司今年的主打玉米品種之一“登海605”位列其中。農業部通報稱該品種的主要問題是——“水分和發芽率不合格”。
在此之前,令全國品審會受到壓力的還有玉米品種“登海662”。
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公告稱:“國審玉2009010登海662,經兩年接種鑒定,感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矮花葉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玉米螟。”種業專家佟屏亞曾公開質疑:一個什么病害都不抗(注:如該品種對病害有抗性,則表述為“抗”、“高抗”)的品種,怎么會堂而皇之地通過國家品審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