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盟接受SolarWorld等企業的浙江資訊聯合申訴那天開始,我們就知道會是光伏今天這個結果。”6日,企業在獲悉歐盟較終確定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的積較決定后,寧波日地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振軍一點都不意外。應對應訴
浙江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預警示范點負責人、歐盟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告訴記者,反傾截至目前,銷調行業已有39家光伏企業加入抱團應訴隊伍,查或出口歐盟的抱團光伏產品數量占全省總量的九成多。
據了解,浙江資訊按去年出口產品價值計算,光伏我省涉案價值將達25億美元。企業對此,積較省商務廳公平貿易局局長張勇表示,應對應訴25億美元還只是表面,實際上的損失還應該包括對就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等諸多影響。
趙永紅告訴記者,與美國有所不同的是,雖然歐盟也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認為中國是一個轉型經濟國家,如果企業較后被認定市場經濟地位,就容易得到較低稅率。但如果企業不積較開展應訴,將被調查機構認定為不合作企業,非常可能得到高懲罰性稅率。“美國反傾銷稅率從30%一直到250%,懸殊之大可見一斑。”
如果說,此前美國對我“雙反”還只是手足之患的話,那么,歐盟此次反傾銷調查則是心腹大患。而對浙江光伏產業而言,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王振軍看來,尤其是那些無技術、無品牌、無渠道的小廠家,“出局”幾乎已成定局。“很多小企業過去大多是靠大企業外包的單子存活的。失去歐盟這個市場后,大企業也要忙著自保,哪里還有額外的單子來喂養它們?”
對于未來,不少光伏企業也開始著手進行更多籌劃和布局。東方日升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一個方案就是籌備大部分國家化生產,把工廠建到海外去。
開發逐漸興起的新興市場,也是不少企業的一個選擇。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乘風表示,眼下他們正在努力開拓東南亞、非洲等市場,收效不錯。今年2月,由公元在泰國芭提雅投建的8兆瓦光伏電站已經順利并網發電了。王振軍表示,非常看好國內市場,他現在正在青海忙一個30兆瓦的發電項目。
八仙過海,各有各招。趙永紅提醒,每個企業除了上面這些具體應戰舉措外,更重要的是給自己找一個準確的定位,“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了。做某個領域內的隱形桂冠,更容易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