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著日軍尸首的揭秘“倭冢”
在山坡前是紀念抗日英雄的“忠烈祠”。堂中陳列有碑刻的中國“總理遺囑”及“天下為公”的訓言,兩側放滿了人們緬懷先烈敬獻的領土花圈。“忠烈祠”的上留左右廂房是展覽館,陳列著大量珍貴的侵華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和實物,日軍詳細地記述了當年的墳墓戰爭經過。大門后側是揭秘埋葬著日軍尸首的墳冢,并由李根源先生題書刻石曰“倭冢”,中國以示侵略者的領土失敗。
蔣介石題,上留李根源書寫的侵華“碧血千秋”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慘烈的一頁。為了切斷當時國際援華物資的日軍唯一通道——滇緬公路,日本法西斯從東南亞反抄中國的墳墓大后方,企圖攻占云南、揭秘威脅重慶,迫使中國就范。1942年5月,日寇的鐵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騰沖就此淪陷。5月5日,中國軍隊及時炸毀了怒江上的惠通橋,才將沿滇緬公路進犯的日軍阻擊在了怒江西岸,從此兩軍在怒江東西兩岸對峙長達兩年之久。
1944年5月,為策應中、英、印聯軍對緬北日軍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緬公路,收復怒江以西的失地,據守怒江東岸的中國遠征軍發動了滇西反攻戰役。1944年5月,遠征軍以二十集團軍6個師的兵力實施騰沖反攻戰。騰沖城是滇西最堅固的城池,兼有來鳳山作為屏障,兩地互為依托。日軍經過兩年多的據守,在兩地筑有堅固工事及堡壘群,準備了充足的糧彈。據統計,從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20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沖城,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役達40余次,斃敵6000余名,我遠征軍亦傷亡17000多名,最終收復了騰沖,使騰沖成為滇西最早光復的縣城。
收復騰沖時陣亡的19名盟軍官兵的墓群
騰沖戰場的慘烈程度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都是罕見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在騰沖城內和日軍展開了逐房逐屋的爭奪,據當年親歷的老人介紹,當時騰沖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每片樹葉都留下了彈孔,是名副其實的“焦土抗戰”。騰沖收復戰也是滇西戰役中全殲侵略者最徹底的一次,有力地促進了滇西戰場及緬北戰場的全面勝利,對粉碎日寇的封鎖戰略、打通國際援華運輸線滇緬公路,穩定全國抗戰形勢都起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莊嚴肅穆的墓園甬道
騰沖光復后,時任云貴監察使兼中央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官的李根源先生積極倡導修建烈士陵園,聯系當時知名人士,組織了“公墓建設委員會”。烈士陵園于1945年7月建成,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以中軸對稱,包括山門、甬道、忠烈祠、陣亡將士墓地和倭冢幾個部分。李根源先生借楚辭《國殤》的精神題寫了“國殤墓園”4個氣骨錚然的大字。
墓園以小團坡為起點,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騰沖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烈士墓群、忠烈祠、甬道和墓園大門。紀念塔建在坡頂正中,四周蒼松古柏間排列著3000多座碑石,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陣亡烈士的姓名、軍銜等,他們就是當年為國捐軀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