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兩年多的中國“醫鬧”后,河南省鄭州的藥店-醫醫鬧張某決定“金盆洗手”?!巴锤那胺恰钡幕技m紅火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從“入行”到退出的心路歷程:
干“醫鬧”事出偶然
兩年前,我右手小拇指骨折了,紛難可鄉衛生院的生意大夫把
我的小拇指接壞了,導致小拇指不能彎曲,中國我只好自認倒霉。藥店-醫醫鬧
2006年10月,患糾紅火我遇上了同鄉老李。紛難老李跟我的生意遭遇相似,也遇上了醫療事故,中國可老李組織了一大堆的藥店-醫醫鬧親戚朋友,堵了醫院兩次門,患糾紅火結果拿到了1萬元賠償金。紛難那是生意我第一次知道當“醫鬧”可以索賠。
不久后的一天,老李找到我,讓我幫別人“鬧醫”,一天給100元錢,介紹其他人入伙,可掙10元錢中介費,從那時起,我開始了“職業醫鬧”生涯。
我們的方法其實挺簡單,一般就是圍攻醫院、堵塞醫院大門、毆打醫務人員、打橫幅喊冤、將尸體停放在醫院一走了之等。
據我的了解,“醫鬧”共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患者家屬自己鬧;第二種是請老鄉或親戚幫忙一起鬧;第三種是為了擴大影響、引起重視,花錢雇人鬧;第四種就是像我一樣的職業“醫鬧”。
從來不愁找不到“活兒”
我們的“生意”一直不錯,從來不愁找不到“活兒”干,患者一方提出的索賠金額也越來越高,這讓醫院很頭痛。
死者家屬往往特別排斥醫療事故鑒定,比如,在一起醫療糾紛中,死者家屬拒絕接受醫療事故鑒定,要求保持死者尸體完整,只希望醫院能夠給予一定數額的撫恤金。而醫院則堅決要求照章辦事,或者鑒定或者起訴,否則“一分錢也不給”。
有時我也在想,家屬方面為什么偏愛找我們去醫院“鬧鬧”而不愿意上法院呢?
在我看來,醫院在醫療產業化的現實下,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經常透支患者對醫生的崇敬和信任,偏離了自己的職業宗旨。個別醫院還把患者的病痛當成斂財良機,利用自身優勢,加重患者的負擔和痛苦。
再就是,人們通過各種途徑,聽說過太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醫療鑒定”,同一事件不同鑒定結果相互打架的情況也是家常便飯。
誰都知道,醫療部門與鑒定部門的關系形同魚水。對于普通百姓,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患者和家屬來說,通過事故鑒定進而訴訟索賠的過程太漫長、成本太高、希望太渺茫,他們打不起官司。在他們的眼里,律師和法庭遠不如找上門來的職業“醫鬧”靠得住、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