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昭通鑄同走進昭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語融情聚,學院心實共鑄同心”實踐團奔赴魯甸縣龍頭山鎮,馬克把思政課堂搬進地震紀念館與朱提銀文化館,思主山以普通話為橋,義學院語探尋災后重建與鄉村振興的融情“魯甸樣本”,為后續實踐蓄勢啟航。聚共踐團
步入紀念館,魯甸龍斷壁殘垣與今昔對比影像并置。昭通鑄同走進講解員以“漢語+方言”雙語模式,學院心實講述“8·03”地震后三年重建、馬克八年振興的思主山跨越,把“萬眾一心、義學院語眾志成城”的融情抗震精神化作標準語音的回響。凸顯普通話在信息傳遞、聚共踐團產業對接、情感凝聚中的關鍵作用,讓思政教育“聲”入人心。
走進朱提銀文化館,千年爐火映出今日振興。講解員以“朱提銀”為線,回溯古銀都繁華,更細述震后十年,銀器產業借政策東風、人才回流與工藝升級,帶動就業、點亮文旅、豐盈稅源,使龍頭山鎮從廢墟躍升為“銀藝小鎮”。普通話標準解說讓歷史與當下同頻共振,彰顯語言賦能鄉村振興的深沉力量。
走出展館,實踐團同學們伏案疾書,把震撼凝成文字:昔日廢墟,今朝沃野;千年銀火,照亮共富。大家一致寫道,只有產業興、語言通,才能人心聚、鄉村榮。字里行間,鄉村振興從宏大敘事化為青春誓言——以普通話為橋,講好魯甸新生故事,把課堂所學化作田野實踐,讓銀都爐火與抗震精神在更多鄉村持續燃燒。
青春與熱土雙向奔赴,語言與振興同頻共振。實踐團將帶著這份滾燙的“魯甸樣本”再出發,彰顯出昭院青年的青春風采。
通訊員:劉悅/文??古金霞、王志遠、何志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