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增量前三季度GDP數據,太原GDP為3998.07億元,為負增長3.0%。個省增速大幅跑輸了全國5.2%的增量平均增速。
增速在已經公布數據的為負主要城市中位居倒數第二(南昌、蘭州、個省烏魯木齊尚未公布數據),增量僅比增速倒數第一的為負廈門略好一些。(關于廈門,個省后續會專門撰文分析)
更為重要的增量是,相比去年同期GDP,為負太原不增反降,個省減少了10.07億元,增量是為負目前公布數據的主要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個省省會與首府城市)中唯一一個增量為負的城市。
在這里解釋一下,有人肯定會問,太原增量為負,怎么增速還有3%?GDP增速有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之分,名義增速是差值與去年基數之比,實際增速則需要扣除通脹因素。
其所依附的山西省與太原一樣,也進入了水逆期。前三季度山西GDP較去年僅增加了23.02億,增量位居全國倒數第一。
春秋末期,韓虔﹑趙籍﹑魏斯聯手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智氏,進而三家瓜分了晉國,山西太原就是故事的發生地,當時叫晉陽。
當然,南宋以后,由于整個的經濟重心南移,山西和太原一度落寞。但是很少人知道,近代的山西其實是中國最富庶地區之一。
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紀初(指20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這些大城市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因為工業優勢和能源優勢,“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大工業項目有11個落戶太原,分別在上述外圍工業區域。
比如,太原第二熱電廠、江陽化工廠、興安化學材料廠都建在北部工業區;大眾機械廠、汾西機器廠、晉西機器廠建在河西中北部工業區;太原化工廠、太原制藥廠、太原一電廠都建在河西南部工業區等,從而形成了如今太原的“工業圍城”的基本格局。
這之后的太原基本就是按照北方重工業城市進行規劃,主要發展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為重點的能源化工項目。
在煤炭產業最輝煌的時候,山西和太原都曾無比風光。數據顯示,1985年,太原的GDP為44.21億元,位居中部第四,高于南昌、合肥。當時在全國排名第34位。
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顯下降,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創5年最低,33家凈利潤增長率為負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的85%。
而作為以煤炭以及煤炭的衍生產業(煤焦、電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為支柱產業的太原,自然受影響不小。
這一次陣痛給太原乃至陜西上了一課。顯然,一座城市一個地區,如果永遠坐在資源財富之上,躺著過日子,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
據《山西日報》報道,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決332個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關停、取締777個污染企業和落后生產設施、項目,90座9萬噸以下煤礦關閉重組工作全部完成,四個主城區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實心磚產業。
與此同時,太原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互聯網信息、系統集成軟件、信息服務、大數據、物聯網都在快速發展當中。
太原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做強做優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合成加工、高品質消費品這4大新興產業。
然而,轉型何其難?一個城市的產業想要成功轉向,不是發發文件就能夠的。營商環境需要改變,思維需要改變,這些不改變,產業和人才怎么會到來?
從太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22年太原目前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傳統產業已經占據大頭,占比56.6%。非傳統工業增加值占比43.4%。
在轉型路上,太原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重拾電子產業,誕生了一個千億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一產業2021年的總產值1232億元,是太原兩個千億產業之一,另一個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盡管新壯大起來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成為了太原最強的產業,但這個最強產業相比于其他主要城市,微乎其微。
2021年深圳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24361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其次是蘇州(12096億元),東莞第三(11037億元)。
而且,趕巧不巧,偏偏又碰上了中美博弈之下的產業轉移時代,讓太原剛剛興起的這一產業,遭受了不小沖擊。
比如2020年才興起的計算機整機生產產業,2020年產量為13.11萬臺,2021年增至25.27萬臺,2022年只有4.73萬臺。
2020年,太原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還不足40%。山西民營企業100強,太原只有13家企業上榜,且無一問鼎前十。太原1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只占了3席。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太原第二產業(廣義制造業)增加值1577.39億元,僅增長1.3%。此外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比前8個月(1.1%)減緩0.1個百分點。9月當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7.9%。
這一增速去年年末就已經降至0.2%。消費、出口、投資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跳水如此嚴重,太原GDP增量為負可想而知。
太原市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數據顯示,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37.0%;下降14.0%,降幅比一季度(下降19.9%)收窄5.9個百分點。
在投資下滑的背景下,上半年房地產投資依舊占太原全市固定投資超三分之一,可想房地產冷場對太原經濟的影響。
去庫存號召下,2016年,太原發布《關于做好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工作的實施意見》,全速開啟了貨幣棚改模式。不光太原,整個山西都按下了貨幣棚改的快進鍵。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山西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消化周期保持在10個月左右,可售面積消化周期控制在18個月以內。
2017年年初,山西省住建廳再次明確,2017年山西要打通去庫存與棚戶區改造之間的通道,積極推行棚改貨幣化安置。可售面積消化周期大于36個月的市、縣,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不低于80%,可售面積消化周期在18個到36個月之間的市、縣不低于60%,其他市、縣原則上不低于50%。
在這種背景下,太原房價從2016年的8000元/平方米左右一路狂飆至2018年的1.3萬元/平方米左右,漲了62.5%。
沒有了棚改支持,太原開啟了漫漫下跌之路,房價從1.3萬元的頂部一路下滑,2021年跌至萬元關口,2022年跌破萬元。
第三,在繼續壯大升級傳統工業的同時,要不斷布局新興產業,改變產業單一、薄弱的特點,才能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